第39章 離開前 一(1 / 2)

昨日昌文君之事,楊旭本來很生氣,一是他不相信與對方那麼恰到好處的相遇,這種群伺環繞的感覺,讓他很沒安全感,如芒刺背。

二來,身為正常男人,被人譏諷為**,簡直奇恥大辱。

但等冷靜下來,他的心難以自製的跳動起來,他終於覓到了逃出去的機會,而希望就在昌文君身上。

之後兩天,楊旭在庭院中,不停的盤桓,一連兩日不語不食,在心中不斷複盤,製定逃離計劃,直到無一處遺漏。

他的表現讓內侍宮娥惶恐至極,以為他又回到了深夜放歌前渾渾噩噩的狀態。

啾娥稟告了宦者令,後者前來察看,但誰也不知楊旭究竟怎麼了。

直到第三日,楊旭恍惚回神,似乎夢醒。

看到他安然無事,宦者令放心離去。

楊旭卻問道:“誰家工技最巧?”

一直形影不離的啾娥回道:“非墨者莫屬,與公輸家齊名。”

楊旭對啾娥說道:“去尋墨家之人來,造一方日晷,方圓兩步。”

指著庭院中央道:“放置在這裏。”

兩步,也就是12尺,以後世的尺寸即直徑兩米八,近三米了,這可不是一般的大。

這當然是故意的,如果是尋常的尺寸,楊旭相信這宮廷裏可能就有,馬上就能搬過來。隻是如此一來,還如何接觸墨家。

所謂日晷,即計時工具。

早起雛形乃圭表,立木為表,以察日影。

不要小瞧這古老的工具。

據說陶寺遺址之所以確認是堯都,正是發現了一隻圭表,這可是王權的象征。當然,根本原因是對知識的壟斷。

上古蒙昧時期,能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並確定一天的具體時辰,這可是了不得的創舉。

再往前,黃帝創製服飾衣冠,車子,奠定了華夏民族之後幾千年的服侍冠帶形製;再再往前,伏羲氏固然以創八卦而成華夏文明肇基之始,但漁網的發明作用同樣不可小覷,意味著從此可以用網捕魚,食物的獲取成倍的增加,使生產力獲得了跳躍式的極大進步,也是聖舉。

伏羲之前,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先人從而得以從茹毛飲血進化為熟食,疾病減少,壽命得以提升,生殖繁育年限增加,人口有了爆發的基礎;燧人氏之前,有巢氏營造樹屋,夜晚可以避開野獸的侵害,部族不再局限於山洞,活動範圍大大增加,獲得的食物來源也越發廣泛,部落間的交流開始頻繁,文明的演化開始進入快車道。

從以上可知,日晷的出現,象征意義不凡,是從圭表,進一步優化發展出的計時工具。直到近代,才退出中國曆史舞台。

當然也有實際需求,自從來到這先秦後,對空間的梳離與時間的缺失模糊感讓楊旭整個人都處於一種隱形的煩躁狀態。

他迫切的需要知道每時每刻的時間。

命令已經被傳達下去,不管是日晷還是墨者,要見到他們都需要時間。

離開在即,楊旭望著這森嚴的秦宮,感慨萬千,他想為這裏做最後一點事,也算報答秦王嬴政一直以來的照顧吧。

......

一連多日未曾見到楊旭,再見到時扶蘇顯得很高興,看的出來是發自內心。

“大兄,我們是去庖廚嗎?”

這個問題讓楊旭很無語,他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打開了扶蘇的什麼開關,這家夥怎麼有往吃貨發展的趨勢。

楊旭帶著扶蘇徑直來到後宮,王夫人的住處。

王夫人,乃已故將軍王齮的孫女,王齮一生經曆三位秦王,戰功赫赫,最重要的是王氏乃秦國本土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