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李淩終究是沒能過踏實了。
突然的變化讓他完全無法安心過年,對今後江南局勢的考慮,對朝廷突然變卦的猜想,以及對聞銘處境的擔憂……種種複雜而忐忑的心情,時刻縈繞於李淩心頭,但因如今的通訊過慢,卻在年前連一個說法都未能落實。即便他在得知此變故後的第二天便已派人送信各處,查問內情。
可即便是金陵的聞巡撫,也沒法在短短幾日內就給他一個明確的答複,更別提遠在千裏之外京師的反應了。他這次不光給身在朝中的徐滄去了信,就連蕭承誌和孫璧都沒有遺漏,反正就是打算通過各種角度來了解此事真相,以及背後所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影響。
然後直到正月初六,聞銘才終於來了回信,隻是信的內容卻很是簡單,分成兩個意思——重編民冊一事暫緩,以及耐心等待朝廷的下一步計劃。至於他自己的想法什麼的,卻是隻字未提,最後更是加了一句“此信看過即焚”。
隻這一句,就讓李淩感受到了聞銘情況很是不妙,這是擔心會牽連到自己才想著把一切私底下的聯係都給切斷啊。
對此,李淩心中更感沉重,卻又無能為力,在這事上自己確實位卑力弱,也就打打下手,真出了什麼變故,卻是什麼都幫不上。隻希望聞銘他能度過這一劫了,畢竟像這樣有理想,有能力,又願意為社稷為百姓做事的好官,在如今的大越朝中可太少見了。
等到正月過半,京城那邊的回信也終於先後送達,先來的是孫璧和蕭承誌聯名來信,上頭關於江南重編民冊一事寫得並不多,畢竟兩人一個還在守孝,一個對朝中事務了解不多,也得虧這次的事情鬧得動靜極大,他們才能有所耳聞。
就信中所說,臘月中旬之後,京城朝野間就多有人在非議江南巡撫是禍國殃民的奸臣。開始時,還有一些人為其說話,但沒過多久,隨著有數十名禦史言官聯名彈劾聞銘的種種不法事後,幫他說話的聲音就徹底消失了。
那是真正的牆倒眾人推啊,聞銘的名聲瞬間一落千丈,就連已入軍營中曆練的蕭承誌都從同僚那兒聽說了不少他的壞話,什麼好大喜功,什麼剛愎自用,什麼排除異己,甚至連之前江南的幾番亂子,其根源居然也扣到了聞巡撫的頭上。大有聞銘不除,江南不安的意思在裏頭了。
哪怕兩人信中隻是簡單地提上幾筆,也讓李淩明顯感到了一陣壓力,聞巡撫竟已成朝中人人喊打般的存在,如此一來,別說再推行什麼重編民冊的大事了,恐怕他連官職都未必能保得住啊。
而這封信中更多的內容則是在陳述二人大半年裏的經曆與變化。
孫璧其實也就那樣,按皇帝的意思,他將要在母親靈前守孝三年,這才剛過一年呢。唯一值得讓人欣慰的,是他的心態倒是平和了許多,不再怨天尤人,反過來勸說李淩不要因為受到挫折就做出什麼傻事來,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而且據蕭承誌所說在年前,他和皇帝還見過一麵,雖然父子兩人並沒有因此就盡釋前嫌,但也總算有了一些改觀,總比一直僵著要強得多。然後守孝的時候,孫璧就練練武,看看書,尤其是兵書什麼的,現在對領兵作戰一事倒是有了新的見解和提高。
至於蕭承誌,在京城倒是過得頗為滋潤。
一開始,他在京城隻是和一些勳貴子弟一同讀書,而他豪爽仗義的性格居然真就和這些相似出身的紈絝子弟們打成了一片。倒是皇帝真讓他學的什麼經世禮義的東西,他沒能學進去多少。
所以等到去年秋季,確認他不是讀書的料後,皇帝索性把他又丟進了軍營曆練。這一下,卻讓蕭承誌如魚得水,在軍營中混得風生水起,短短時間裏就結交了不少朋友,與其他勳貴子弟一比,他這個定西侯世子居然也算不錯了。
也是靠著這些經營出來的人脈關係,蕭承誌才能對朝中變化有所掌握,知道了聞銘和江南的種種事情。不過他對什麼重編民冊這樣的大事還是有些懵懂,所以信中更多就是隨口提提,讓李淩放寬心罷了。
讀過兩人的來信,李淩也隻能苦笑,不過還是為兩個兄弟眼下還算安穩的境遇感到高興。隨後又想著何時大家還能共事,還能跟在西南時那樣聯手,又是一陣唏噓……
這樣的情緒,在幾日後,徐滄回信送到,才再次發生了變化。在看完他那厚厚的一遝信後,李淩的心瞬間沉了下去。事情,已無可挽回,走向了最差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