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子選擇其他手段來確保自身權位,而不再反對北伐後,北伐最大的一股阻力也就消失不見。
這次北疆的大勝確實給了朝野以相當的信心,再加上皇帝也有意支持北伐,於是在捷報傳回京城不過區區五六日後,朝廷便一致通過了北伐的決意。
一時間,在這個初夏的時節來,整個帝國的戰爭機器再度加大了馬力地隆隆開動,從籌集軍糧物資,到調派中原兵馬北上……種種一切,都隻為一個目標服務,那就是順利地起大兵北伐。
同步進行的,還有對前線將士的封賞,戶部幾乎是在短短時日裏就調撥出了上百萬兩的銀子,幾十萬匹布帛,再加上各種物資,以最快的速度直送幽州,用以賞賜立下卓越功勳的將士們。
至於更進一步的封賞,比如官職或爵位的提升什麼的,則還需要禮部吏部等衙門進一步的商議才好決定了。
不過一些主要官員的封賞還是很快就被定下了,比如孫璧被封親王,賜三梁冠,完全就和兩位宰執的地位相當了。然後就是沈重山這樣前線作戰有功的主要將領,則被封侯,並得了個樞密院副使的高官。
同樣立下大功的蕭承誌也是被直接封侯,同時還得了個前軍將軍的官職。這下,他甚至都不用等自己老爹死後去繼承什麼爵位了,現在的他都已經和定西侯身份相當。
至於以身殉國的董公望,更是被樹為典型,不但爵位上再加一級,直接追封為臣子封爵的頂點國公,就連他的兩個兒子都受恩蔭各自得了侯爵和伯爵的封號,至於其他將士,也都獲得了相應的封賞,最次的,也是加官一級。
最後便是李淩。他雖然並沒有真正在前線作戰立功,但他保證了後勤供應,為此番大勝打下了堅實基礎,論功勞顯然不在其他將領之下。
不過李淩他終究不是武將,作為文官的他到底不可能如其他武將般順利封侯,隻能是先升官一級,成為正二品大員,然後繼續被委以前線軍糧物資轉運都督的官職。不過這一回他手上的職權可要比之前更大了,已經可以直接下令戶部和轉運使司衙門,讓他們按自己的意思運送糧食物資,其地位甚至都要比轉運司和戶部兩位主官還高出了一線。
當然,這些還都隻是虛的,畢竟他總不能一直都在北疆待著,所以在朝中,皇帝也為他安排了一個全新的官職,三司使,隻等他凱旋回朝後,便可走馬上任了。
這三司使卻非此時急就章所創,而是前宋時就有,就是戶部和轉運司的上級衙門,真正掌管朝廷錢糧稅款的實權衙門。隻是後來大越建朝,為防有人權力過大,才暫時不設。
現在,李淩卻靠著戰功讓朝廷重新起用了這一官職,隻此一點,就可看出李淩有多得皇帝所喜,身份和權勢又有多高了。
不過在接到這一升官旨意時,李淩倒也沒有太過得意,因為他很清楚,這不光是榮耀,更是職責和重擔。如此職權在身,便意味著他將繼續保障北伐大軍的糧秣供應,那是半點差錯也不能犯的,尤其是在進入草原後的那一大段距離,更是得靠他殫精竭慮來確保運糧路線的安全穩定了。
而現在,擺在李淩麵前的,還有一個極其重要而艱巨的任務,那就是發放從京城運來的各種賞賜物資。這些酒肉糧食,以及一箱箱銀子如何發放,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做好了,讓所有將士感到滿意,自然能大大地增強大軍戰鬥力;可要是有些地方顧及不到,從而導致有人不滿,那這十多萬大軍勢必會生出怨懟,從而影響接下來的北伐大事,這可絕不能輕忽以對啊。
“所以溫衷你數日籌謀,可是已經有什麼決定了嗎?”在聽完李淩的一番話後,孫璧笑著問道。此時堂內還坐了十數名將領,都是幽晉薊三州邊軍中能獨當一麵的存在,而隨著這話問出,大家都把目光彙聚到了李淩麵上。
李淩倒也沒有任何的遲疑,回看著大家,朗聲道:“其實關於賞賜的問題說難也難,說易也是極其容易的,無非就是看各位將軍如何取舍了。如果各位隻滿足於眼下,認為憑這次大捷的功勞已一世無憂,那大可以把你那一份賞賜拿去。按朝廷文書裏的意思,每一位四品以上的將領,都能得賞銀萬兩,布帛綢緞百匹,禦賜的美酒二十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