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書院製史略
我為何講這個題目?因為古時的書院與現今教育界所倡的“道爾頓製”精神大概相同。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占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的最高學府和思想的淵源,惟書院是賴。蓋書院為穩固古時最高的教育機關。所可惜的,就是光緒變政,把一千年來書院製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學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譬如南菁書院,它所出版的書籍,等於外國博士所做的論文。書院之廢,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複現於今日了。所以我今日要講這個書院的問題。本題計分兩節:第一,書院的曆史;第二,書院的精神。茲分別言之:
一、書院的曆史
一、精舍與書院?書院在頂古的時候,無史可考;因古代的學校,都是私家設立,不甚出名。周朝學製,亦無書院的名稱。戰國時候,講學風起,私家學校漸為人所器重。漢時私家傳授之盛,為古所未有。觀漢朝的國子監太學生,多至數萬人,即可見學風之盛。六朝時候,除官學外,複有精舍。此精舍係由少數的貴族或士大夫在郊外建屋數椽,以備他們春夏射禦,秋冬讀書的處所。惟此精舍,仍由私家學塾蟬蛻而來,其教授方法,與佛家講經相同。佛家講經隻許和尚沉思默想,倘和尚不明經理而欲請教於大和尚,此時大和尚就以杖叩和尚之頭,在問者雖受重擊,毫無怨言,仍俯首思索如故。有時思索不得,竟不遠千裏朝拜名山,俾一旦觸機覺悟,此法係啟發學者思想。不借外界驅策而能自動學習;所以精舍也采取佛家方法。其後道家講經,也和佛家相同。到唐明皇的時候,始有書院的名稱。書院之有學校的價值,固自唐始,但至宋朝更進步了。
二、宋代四大書院?書院名稱,至宋朝時候才完全成立。當時最負盛名的書院,如石鼓、嶽麓、應天、白鹿洞,世人稱為四大書院。這些書院,都係私人集資建造,請一個學者來院主教,稱他叫山長。書院大半在山水優秀的地方,院內廣藏書籍,使學生自修時候,不致無參考書。此藏書之多,正所以引起學生自由研究的興趣。此四大書院,不獨藏書很多,並且請有學者在院內負指導責任。來茲學者,如有困難疑惑之處,即可向指導者請教;猶如今日道爾頓製的研究室。所以宋朝的書院,就是為學者自修的地方。
三、宋代書院製度?宋代書院製度,很可研究。每一個書院,有山長一人,係學識豐富的人充任。書院裏藏書極多,有所謂三舍製,就如湖南潭州書院,分縣學、書院、精舍三種。在州府縣學裏讀書,都是普通之才;優者升入書院。當時書院的程度,猶如今日大學本科,倘在書院裏考得成績很好,就升入精舍。此時猶如今日入大學研究院了。又當時又有所謂大學三舍製,就是在宋仁宗的時候,大興學校,令天下皆設官學,自己複於京師設立大學。考他的組織方法,也有三種階級,在州縣學讀書,稱曰外舍,等於大學預科;經一種考試升入內舍,等於今日大學本科;再經嚴格的考試,就升入精舍,等於今日大學研究院。這種製度,已在浙江書院實行了。
四、宋代講學之風與書院?宋代講學之盛,古所未有。當時所謂州學、縣學、官學,隻有其名,而無其實。此等學校,吾無以名之,隻得叫它曰抽象的學校,大概一位老師就是一個學校,老師之責任,就在講經。當時入官學者甚少,國子監太學生都可花錢捐得。然而尊崇一派奉為名師,日趨聽講者亦甚多。聽講時大半筆記,不用書籍,如《朱子語錄》,即學生所做的筆記。教法亦大半采佛家問答領悟之法,至於講學之風,迨南宋時可謂登峰造極。當時學生所最崇拜的,隻有二人,因此分為二派:一派當推朱子,而另一則為陸象山派。朱陸既歿,其徒散居各處,亦複以講學為號召,所以私立的書院,就從此增多了。
五、會講式的書院?會講式的書院,起自明朝,如無錫東林書院,每月訂有開會時間。開會之先,由書院散發請帖,開會時由山長主講一段,講畢,令學生自由討論,各抒意見,互相切磋,終以茶點散會。
六、考課式的書院?考課式的書院,亦起自明朝。此式定每月三六九日或朔望兩日,由山長出題,凡合於應試資格的人,即可往書院應試。書院並訂津貼寒士膏火辦法,供寒士生活之用。此等書院,僅在考試時非常忙碌,平時無須開門,考課者亦不必在場內,隻要各抒讜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