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我們對於學生的希望
今天是5月4日。我們回想去年今日,我們兩人都在上海歡迎杜威博士,直到5月6日方才知道北京5月4日的事。日子過的真快,匆匆又是一年了。
當去年的今日,我們心裏隻想留住杜威先生在中國講演教育哲學,在思想一方麵提倡實驗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在教育一方麵輸入新鮮的教育學說,引起國人的覺悟,大家來做根本的教育改革。這是我們去年今日的希望,不料事勢的變化大出我們意料之外。這一年以來,教育界的風潮幾乎沒有一個月平靜的。整整的一年光陰就在這風潮擾攘裏過去了。
這一年的學生運動,從遠大的觀點看起來,自然是幾十年來的一件大事。從這裏麵發生出來的好效果,自然也不少:引起學生的自動精神,是一件;引起學生對於社會國家的興趣,是二件;引出學生的作文演說的能力、組織的能力、辦事的能力,是三件;使學生增加團體生活的經驗,是四件;引起許多學生求知識的欲望,是五件;這都是舊日的課堂生活所不能產生的。我們不能不認為學生運動的重要貢獻。
社會若能保持一種水平線以上的清明,一切政治上的鼓吹和設施,製度上的評判和革新,都應該有成年的人去料理。未成年的一班人(學生時代的男女),應該有安心求學的權利,社會也用不著他們做學校生活之外的活動。但是,我們現在不幸生在這個變態的社會裏,沒有這種常態社會中人應該有的福氣,社會上許多事,被一班成年的或老年的人弄壞了,別的階級又都不肯出來幹涉糾正,於是這種幹涉糾正的責任,遂落在一般未成年的男女學生的肩膀上。這是變態的社會裏一種不可免的現象。現在許多人說學生不應該幹預政治,其實並不是學生自己要這樣幹,這都是社會和政府硬逼出來的。如果社會國家的行為沒有受學生幹涉糾正的必要,如果學生能享安心求學的幸福而不受外界的強烈刺激和良心上的督責,他們又何必甘心拋了寶貴的光陰,冒著生命的危險,來做這種學生運動呢?
簡單一句話:在變態的社會國家裏麵,政府太卑劣腐敗了,國民又沒有正式的糾正機關(如代表民意的國會之類),那時候幹預政治的運動,一定是從青年的學生界發生的。漢末的太學生,宋代的太學生,明末的結社,戊戌政變以前的公車上書,辛亥以前的留學生革命黨,俄國從前的革命黨,德國革命前的學生運動,印度和朝鮮現在的獨立運動,中國去年的“五四”運動與“六三”運動,都是同一個道理,都是有發生的理由的。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種運動是非常的事,是變態的社會裏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經濟的不幸事,因為是不得已,故他的發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是很不經濟的不幸事,故這種運動是暫時不得已的救急辦法,卻不可長期存在的。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鬧下了亂子,卻要未成年的學生拋棄學業,荒廢光陰,來幹涉糾正,這是天下最不經濟的事。況且中國眼前的學生運動更是不經濟。何以故呢?試看自漢末以來的學生運動,試看俄國、德國、印度、朝鮮的學生運動,哪有一次用罷課作武器的。即如去年的“五四”與“六三”,這兩次的成績,可是單靠罷課作武器的嗎?單靠用罷課作武器,是最不經濟的方法,是下下策。屢用不已,是學生運動破產的表現。罷課於敵人無損,於自己卻有大損失。這是人人共知的。但我們看來,用罷課作武器,還有精神上的很大損失:
(一)養成倚賴群眾的惡心理。現在的學生很像忘了個人自己有許多事可做。他們很像以為不全體罷課便無事可做。個人自己不肯犧牲,不敢做事,卻要全體罷了課來呐喊助威,自己卻躲在大眾群裏跟著呐喊。這種倚賴群眾的心理是懦夫的心理。
(二)養成逃學的惡習慣。現在罷課的學生,究竟有幾個人出來認真做事。其餘無數的學生,既不辦事,又不自修,究竟為了什麼事罷課。從前還可說是激於義憤的表示,大家都認作一種最重大的武器,不得已而用之。久而久之,學生竟把罷課的事看作很平常的事。我們要知道,多數學生把罷課看作很平常的事,這便是逃學習慣已養成的證據。
(三)養成無意識的行為的惡習慣。無意識的行為就是自己說不出為什麼要做的行為。現在不但學生把罷課看作很平常的事,社會也把學生罷課看作很平常的事。一件很重大的事,變成了很平常的事,還有什麼功效靈驗。既然明知沒有靈驗功效,卻偏要去做;一處無意識的做了,別處也無意識的盲從,這種心理的養成,實在是眼前和將來最可悲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