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文化的衝突(1 / 3)

33.文化的衝突

衝??突

在我看來,中國的問題是她在多種文化的衝突中如何調整的問題。中國現在的一切麻煩都可歸咎於在將近六十年間尖銳的文化衝突中未能實現這種調整。這個問題從未得到人們的充分認識和自覺對待,而隻是被惰性、自大和表麵的改良措施所避開和掩蓋。結果,中國今天對自己問題的解決仍像半世紀前一樣遙遠。

可能的解決方法

現在是我們清楚地認識文化衝突這個問題的現實而予以解決的時候了。這個問題就是,中國當怎樣自我調整,才能使她處在已經成為世界文明的現代西方文明之中感到安適自在。這個問題可以有三種解決的辦法。中國可以拒絕承認這個新文明並且抵製它的侵入;可以一心一意接受這個新文明;也可以摘取某些可取的成分而摒棄她認為非本質的或要不得的東西。第一種態度是抗拒;第二種態度是全盤接受;第三種態度是有選擇性的采納。既然今天沒有人堅持抗拒政策,我的討論將隻限於後兩種態度。

選擇性的現代化

乍看起來,選擇性的現代化似乎是最合乎理性的上策。因此,這不僅是國內的提倡者,也是自命為中國之友和中國文明的熱愛者的一些外國作家所鼓吹的一種最有力的態度。我甚至可以說,這是迄今任何思考過中國文化衝突問題的人所持的唯一認真和明確的態度。他們告訴我們,中國發展了燦爛的文明,這個文明絕不能在盲目接受西方文明當中丟掉。這些好心的忠告者們說,務必十分謹慎地從西方文明中選擇那些不致損壞中國藝術、宗教和家庭生活中的傳統價值的東西。總之,對現代文明的某些方麵可以作為必要的惡來接受,但必須不惜任何代價保持中國文明的傳統價值。

不受歡迎的變化

現在看來,這種態度究竟如何呢?實際上,這是說中國必須改變但又決不能改變。拆掉一座城牆,總會有人同聲反對,理由是這座城市將失去中世紀的古雅。北京最初鋪設電車道時,許多美國遊客看到電車穿越這座城市的中心而深感遺憾。幾乎現代化的每一步都會遇到這樣的指指點點。工業化已破壞了人們的家庭生活並使他們放棄了祖先崇拜。現代學校教育使中國的書法成為一種失傳的藝術。課本用白話文,使學生不能用古文作文了。小學生不再背誦孔子的經書。電影正在趕走中國戲。禁止纏足是好事,可是絲襪子太貴了,現代舞蹈嚇人。婦女解放也許是必要的,但是剪短發、抹口紅搞得過火。如此等等。

幸福與現代化

有一次,一位來中國遊曆的哲學家坐滑杆翻越一座崎嶇小山。他在舒適靠椅上聽到抬滑杆的唱一支他覺得好聽的歌曲,不覺聽得入迷,並從中得到啟示,悠然陷入哲學遐想:像中國人這樣的人力馱獸在擔負沉重苦役時仍保持唱歌之樂,這遠比現代工廠的工人為自己的苦命鳴不平要強得多。他擔心中國實現工業化之日,工廠不僅會毀掉一切精美的手工業和家庭工業,而且也會扼殺中國苦力一邊工作一邊唱歌的歡快精神。

對選擇性的現代化的認可

這樣一來,國內外的忠告者們都認為中國必須走選擇性的現代化的道路,即盡量保持她的傳統價值,而從西方文明中隻采取那些適合現實迫切需要所必須的東西。

傳統價值安然無恙

我曾經也是這種選擇性過程的倡導者之一。不過現在我表示後悔,因為我認為謹慎選擇的態度是不可能的,而且也實在不必要。一種文明具有極大的廣被性,必然會影響大多數一貫保守的人。由於廣大群眾受惰性規律的自然作用,大多數人總要對他們珍愛的傳統要素百般保護。因此,一個國家的思想家和領導人沒有理由也毫無必要擔心傳統價值的喪失。如果他們前進一千步,群眾大概會被從傳統水平的原地向前帶動不到十步。如果領導人在前進道路上遲疑不決,搖擺不定,群眾必定止步不前,結果是毫無進步。

接受現代化

中國之所以未能在這個現代化世界中實現自我調整,主要是因為她的領袖們未能對現代文明采取唯一可行的態度,即一心一意接受的態度。近幾十年來,中國之所以不再談論抵製西方文明,隻是因為中國的保守主義已在選擇性的現代化的理論偽裝下找到庇護所。她在采用西方文明某些方麵如電報、電話、鐵路和輪船、軍事改組、政治變革以及新的經濟製度……所取得的微小的進步,大多是外國特權享有者或擔心民族滅亡和崩潰的中國人所強加的。這些方麵的進步沒有一項是出於自覺自願或明智的了解而引進到中國來的。甚至維新運動最傑出的領袖人物也沒有充分了解他們所主張的東西。僅在幾年以前,1898年維新運動最重要的領袖人物之一的梁啟超先生曾歉然地自認道:“我們當時還不知道西學為何物,亦不知如何去學。我們隻會日日大聲疾呼,說舊東西已經不夠用了,外國人許多好處是要學的。”領袖人物本身淺薄如此,當然不能引起廣大群眾的真正的熱忱或堅強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