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來陷入契丹的漢地,包括三塊:一是阿從幽州軍閥劉仁恭手中奪得的州、營州;二是石敬塘割讓給遼朝的燕雲十州;三是耶律德從後晉奪的寧州、易州。中燕雲十州又以太行山為界,分為山州(燕京幽州一帶),山後州(京大同一帶)。周宗伐奪關之地時曾複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等三關,以寧州、易州和山州中的瀛、莫二州,經宋遼戰爭複爭奪易州又入遼疆。至遼末,山仍劃為州分是燕京(幽州)、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山後也依劃為州,京大同(雲州)、儒州、媯州、武州、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而州、營州之地卻增劃為州、營州、灤州三州。宋宣和年(元1123年)二月,金太祖阿骨打如約將燕京所屬州縣移,山州盡入宋。山後州遼金尚在爭奪中,故而在燕京的談判中未涉山後州。待燕京完畢宋又著手金朝索要山後州,起初金朝認為宋沒有按時出兵違背《上之盟》約定,所以願移燕京州府拒絕歸還山後州。金太祖阿骨打一心親善宋且宋在移燕京時甚為恭順,於是在宋一請下,阿骨打許與宋“京(雲)、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等州,地土人口”(《續資鑒長編拾補》),宋則酬勞金朝二十萬兩軍費。山後州需要金朝逐個攻,涉山後州的割談判也頗費周折,至金太祖阿骨打病逝也未能完。
而當宋出、營、灤三州時,一親善有佳的金太祖阿骨打卻未融,而是予以嚴辭拒絕。主要有兩點:一、出於安全考慮,金朝必須在長城防線以內留有起碼的軍點。否則一旦複無的宋同金朝翻臉,境況將對金朝非不。二、雙方對區域的理不同。渾渾噩噩的宋君昏臣暗文恬武嬉,項務國弄得一塌糊塗。雖宋聲索的燕雲十州泛契丹占的所有漢地,在簽署《上之盟》時卻未詳細標到底要哪州縣,宋徽宗禦筆詔書也到“燕京一帶舊漢地漢州”。金朝認為,、營、灤三州不屬於石敬塘割讓的燕雲十州,自就不在範圍。況且宋徽宗禦筆“燕京一帶”,金朝卻歸還了燕雲兩已到仁至義盡,金朝絕不讓。空口無憑,無論宋如何理力爭都顯得蒼白無力。見到金朝不許、營、灤三州,怯懦的宋竟罕見地硬起來,堅決要移包括、營、灤三州在內的全部遼朝所占漢地,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在實力不濟的況下,宋還會作出如莽撞過激舉動太過愚蠢。不僅惡化宋金關尖銳雙方矛盾,還拖延了雲州等地實在是得不償失!
就在宋金關陷趨於緊張之際,兩大繼發生,宋金之間脆弱而又短暫的雙邊和就告吹,宋金戰爭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這兩分是,州之變(又稱張覺)和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病逝。宋宣和年、金朝輔年(元1123年)月,投降金朝的遼朝漢族將領張覺於州舉兵叛,叛亂後張覺欲獻州城歸降宋。如宋納張覺,就味著要徹底與金朝撕破臉皮甚至雙方兵戎見。茲體大,理應慎之又慎,輕佻昏庸的宋徽宗來小而忽大局。得州叛金歸宋,宋徽宗一廂願地認為這是上賜予複州的良到了。在不充分軍準備況下,冒背棄與金朝“不招納叛亡”的盟約納張覺歸降。而完顏宗望迅速定州叛亂不僅無地擊碎宋徽宗夢,還繳獲了宋徽宗賜予張覺的禦筆金花箋手詔。宋暗自勾結張覺的醜惡勾當遂昭於!拿到宋招降納叛鐵,金朝上下一時間憤慨至極,罵宋卑劣無恥背信棄義,《三朝盟會編》記載,“金人得詔敕,是大怒而憾我矣”。張覺為逃至燕山府(宋的燕京)尋庇護,金朝遣索人。在宋徽宗示下,燕山府王安中殺了一個長得似的人搪塞。完顏宗望出來不是張覺威脅要發兵來攻,個怯懦無能的宋嚇得心驚肉跳。麵對怒氣洶洶滿臉殺氣的金,宋既不敢違不從又擔心出張覺,他盡數會抖落出宋與勾結內幕,於是宋徽宗無恥地令王安中殺人滅口。王安中奉將張覺帶出數落罪狀後殺之,張覺臨死破口大罵不止,痛斥宋豬狗不如卑鄙至極。除張覺,他的兩個兒子也王安中一殺掉。
遼朝覆亡之際,多遼朝漢人、漢化渤人乃至契丹人,都不願淪落於始野蠻的異族女真統下,出於文化血統認同他們更願歸附同文同種的宋。所以張覺叛金投宋發生後,懷有同心的遼朝故民都在密切關注著態發。而縱觀州之變整個經過,宋現優柔怯懦不說還極卑劣齷齪。張覺獻城,宋沒有時恢複舊土;金軍叛圍城,宋軍又不敢出兵救援;待張覺落難來投,宋不僅沒有挺身護倒無恥地將殺害。宋種種醜惡行徑,令對宋抱有殷切望和幻的人們徹底寒透了心,頃刻之間便人心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