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1.映秀的語言
1
這個春天,我大部分時間待在映秀,我要傾聽這塊土地的呼吸,感受她的律動,見證她重新迸發的,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
我流連最多的一個地方,是映秀灣公園。它坐落於鎮子西北部,從岷江岸邊,沿東莞大道一直走,在盡頭處,隔213國道相望,一眼就看見了它。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臥於國道旁邊的一塊形狀樸拙的白色大石,上麵放逸遒勁地寫著幾個紅色大字:映秀灣公園。那就是公園入口。到近旁,可以看到大石的右下角,像是輕輕點印的一枚小巧別致徽章,注著幾個小字:映秀,東莞援建。 映秀灣公園(周運華攝)
如果對映秀的曆史一無所知,剛剛來到這裏,一定會覺得是走進了一處別具美致的園林。突出的特點是閑靜,樹木婆娑,參差有致,石白花豔,水波澈透,一切景物都像是站立在世外,顯得靜謐安閑,蘊藉悠遠,風兒來到這裏,似是都躡起腳步,一下變得文靜溫婉了。
但是,曆史是不容回避的,因為它就觸目地鐫刻在風景中,當抬起眼睛,目光越過樹影花叢,會看見在一片空曠處,高高地,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在迎風飄揚。
這就是“5·12”大地震中,映秀小學那麵震動全世界的不倒的紅旗。是的,就是它,當小學校的樓房建築在大地瘋狂的顛簸搖顫中全部轟然坍塌,當整個城鎮驟然間化作一片廢墟,唯有它,端然矗立,直貫長風,沒有改變身姿。
它於是成為象征,一塊土地頑強不屈的象征,一個民族剛毅風骨的象征,一個國家偉大精神的象征。
它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所有來到這裏的人,都應該麵對著它端正身姿,莊嚴垂首,獻上自己深深的禮敬。
“5·12”汶川大地震,最悲慘的災難之地是映秀鎮,在映秀鎮,悲慘之最是映秀小學。全校473名學生,被奪命者近乎一半,47名教師中死難者27人。
天下最讓人難以接受的痛楚,是花朵未開就遭到摧殘,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的孩子們,風華正茂的教師們,令人心碎地凋零於一場突兀而起的可怕颶風。
這就是東莞援建者們不惜心力,將映秀灣公園建設成映秀新鎮一處最美麗地方的苦心所在吧?用今日超越的美撫慰所有受傷的心靈,告慰不幸逝去的生命。
映秀灣公園的確是美,精致得已經不像是自然風景,像是一件精雕細鏤的藝術品,一幅筆致細膩、每一根線條都用心推敲的工筆畫。相信它每一塊看似隨意放置的石頭,每一棵樹木,甚至每一株花,每一簇草,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所點綴的地方都是此處最好,換易不宜的。
它更有一個難以比擬的優勝處,是被山峰繾綣懷抱,綠樹蔥蘢的大山那麼近地站立在它的旁邊,像是一道烘托的屏障,營造出令人心曠神怡的意境。不管帶著怎樣的焦慮疲憊,隻要來到這裏,那就會一下輕釋了,美好的風景可以治療心情。
2
這座公園在美化環境之上的,更是它的紀念意義,它其實是一座紀念公園,涵納在映秀新鎮紀念建設體係之中。這鮮明表現在公園的內容方麵。於花木掩映環繞之中,園內分設幾大景觀,分別是遺址紀念陵區、東莞援建紀念碑、“大愛之光”雕塑等。
遺址紀念陵區就是映秀小學遺址,這是整個紀念公園的靈魂所在。過水草飄拂的清灩小湖,沿原木鋪設的濱水休閑步道緩緩而行,就來到了它的旁邊。坍倒的教學樓等建築物都不見了,作為遺址留存的,隻是高高屹立著旗杆的一部分操場。小操場被圍成一個方塊,周邊砌以黑色大理石,略成坑形。這樣遺址便有了適度的隔離效果,參觀的人們隻能是從旁邊走過,在一定距離之外凝望。
這是煞費苦心的一種設計,映秀地震紀念遺址怎樣保留,曾經是人們探討不已的一件事,如何做到既達到紀念目的,又不讓曾經的災難無休止地刺激人們的心靈?有關設計專家、領導、建設者們反複思索、研討、協商,最後確定了這種充分顯示科學、理性、人文關懷的相對保留方法。今天看來,這是成功的,分寸和距離,這兩個美學重要元素於此處充分發揮了藝術作用,更加使人們認識到,合乎美學原則的情感,才是有利於生命健康和進步的。
遺址的四圍,靜靜叢立著高大蒼翠的鬆柏,肅穆沉致的樹木渲染出一派深切莊凝的氛圍,令人緬思深深。
紀念的目的除了緬懷追悼,還為啟示和教育,人們來到這裏,會不由得想起地震爆發時刻,映秀小學的領導和教師們在生死存亡關頭表現出的,令天地動容的高尚品格和英雄氣概;會不由得想起這樣一些偉大的名字和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
張米亞,連蓉,古雪岷,譚國強,董雪峰,餘琴……
張米亞,男,殉難時29歲,任映秀小學數學教師,災難來臨時他正在二年級二班教室裏給孩子們上課,當時的情景不能夠真實複製了,永遠銘刻在曆史上的畫麵,是化作瓦礫堆的教學樓一角終於被挖開時,出現在救援人們眼前的一幕:一名男子跪仆在地,雙臂間緊緊摟著兩個男孩,又用竭力前傾著的身子護住一個女孩。這個時候,張米亞老師已經沒有了呼吸,他用自己的生命護住的孩子中,有兩個幸運地活了下來,一個名郭雯,一個名餘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