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6.映秀的遠方(1 / 3)

第三部分 6.映秀的遠方

1

在黃家村的雲華山莊,我與冷市長相對而坐,進行了愉快的交談。

這時候,通過網絡、書籍、人們的講述,對於他的人生曆程、社會貢獻、援建映秀三年工作中的操勞和付出等等情況,我已略有所知。

說起來,這位東莞援建映秀三軍統帥,卻是一位非南粵土著人氏的“新莞人”。冷曉明市長出生於遼寧海城,是跋涉了一段漫長的仕途,在多個社會領域作出過突出貢獻,而後才來到東莞的。他的政治之旅有幾個醒目的裏程碑:出任遼寧省海城蓋縣副縣長(1988年9月至1990年7月);任職海城市常務副市長(1990年7月至1992年6月);任職鞍山市副市長(1992年12月至1996年12月);任職海口市常務副市長(1998年4月至2001年3月);任職海南省科技廳廳長(2001年3月至2002年4月)。

美麗的黃家村(周運華攝)

這顯然是一條金色的發展道路,由汗水、心血和智慧鋪就,這三樣的結晶物通常被人們稱為政績,我卻願意使用一個古老的成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謀福蓋縣期間,所為計有四件大事:完成縣鄉公路改造工程、程控電話網建設工程、蓋縣科技示範工程、縣鄉骨幹企業技術創新工程。

任職海城市常務副市長期間,貢獻重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方麵,對海城市20戶重點國有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均取得明顯成效;鞍山市副市長任上,實現鄉鎮企業、農民人均收入和縣鄉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是艱苦拚搏後喜悅擁抱了的理想;擔任海口市常務副市長期間,工作重心仍在國有企業抓改革促發展方麵,改造、壯大了一批骨幹企業,對國有企業的布局和結構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同時,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非公有製經濟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推動了海口市經濟的繁榮發展。

任職海南省科技廳廳長期間,心血凝聚處在推進科技產業發展及農村建設方麵,健全農業科技示範體係,加大“科技興農”工作力度,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使得海南全省科技產業和農村建設得以快速發展。

2002年4月調任東莞市副市長,兼任東莞市科協主席、市老齡委主任,8個月後,出任莞市常務副市長、黨組副書記,同時兼任市科協主席、市老齡委主任、市殘聯主席、市慈善會會長等職務。

算起來,服務東莞的時間是相對最長的,貢獻也最多最大,有關文件上這樣評定: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LED、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紮實推進全市重點項目工程建設;積極推動金融創新,以融資支持計劃幫扶企業安度金融危機,活動資本市場助推多家企業上市,使東莞連續兩屆榮獲省金融穩定獎,成為廣東金融綠洲;組織實施“科技東莞”工程,出台了一係列產業扶持政策,有效促進全市科技發展,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東莞榮獲2007—2008年度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中國城市綜合創新力50強等稱號,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穩居全省第二位;把鬆山湖科技園建設成為全市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成功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深入推進深莞恵一體化,加強區域合作發展,夯實市屬資產監督管理,推動市屬企業做強做大;著力完善公共財產管理,不斷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有力推動東莞經濟社會的雙轉型。

其實,不須贅述這些,隻看東莞市委市府將指揮援建映秀這副重擔鄭重地交付於他,就能知道,對他人格品質和領導能力肯定和信任的程度。

冷市長沒有辜負期望,三年援建結束了,對他的評定中多了這樣一段平易堅實的文字:

全力推進東莞市對口支援映秀鎮災後恢複重建工作,加強與阿壩州、汶川縣和映秀鎮的溝通協調,科學決策部署、高效解決問題,順利完成援建任務。

人們要能夠透視,這短短一段文字中,所隱含的艱苦卓絕、辛勞不易。

2

跟幾乎所有臨危受命的人們一樣,任務剛剛到來的時候,冷市長在光榮彌胸的同時,深感責任深重、壓力巨大!作為震中,映秀特殊,備受關注,即便傾其全力,能夠做到令方方麵麵都滿意嗎?作為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領導,他幹係縈身,可以說是第一責任人。

他卻不能把擔憂和焦慮流露於外。格外迅捷的動作是這種情緒的體現嗎?

第一時間成立領導小組、前方指揮部,援建工作以最快速度進入日程。從那一刻開始,這位手執帥印的人,一顆心就跟出征的將士們,跟千裏之外映秀的土地緊緊聯係在了一起。資金的籌集、劃撥與監督管理,人員的擇定、培訓和派遣,然後就是映秀前方重大事情的協調、解決。援建工作小組的人們剛剛到達映秀,他就放下手裏的公務,遂跟著匆匆趕來了,跟大家一起麵對廢墟,麵對破碎的山河,強忍心痛,研究製定援建工程項目勘察、設計、監理、施工工作模式等最早的工作計劃。

這裏的工作迅疾而有序地展開了,他匆匆而去,奔向東莞亟待解決的事務。人去了,心卻留下了,餘震、飛石、泥石流,這些當時折磨著映秀山河大地的次生災害,同樣頻繁而尖銳地折磨著他的心。援建工作者的安危冷暖無時無刻不懸掛心頭,從來沒有這樣密切而熱切地關注過電視、廣播,每有映秀餘震等消息傳來,立刻打電話、發傳真,了解情況,真情慰問。把解決援建人員的後顧之憂始終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派專人定時給援建人員家裏打電話,或上門問候看望,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最難能可貴者,是凝聚東莞全社會的力量,把關愛、支援映秀災後重建,變成全體市民、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事情,變成公民教育的時機。在大力號召、精心組織下,東莞30多個鄉鎮的有關領導及市屬各級幹部先後都到過映秀,親眼目睹映秀災區的悲慘景象,和援建工作的艱難困苦,更加激發同情和責任之心,歸去後紛紛捐錢捐物,予以資助,同時,積極主動抽調精兵強將,派往映秀參與支援重建,並且以各種方式予以映秀百姓及援建工作者們精神上的安慰、鼓舞和支持。東莞舉全市之力以為,滿城大愛凝聚成流,滔滔滾滾奔向映秀,這一千古篇章的勞心運力者,是援建領導小組的核心人物,組長李毓全,副組長冷曉明。歲月不會停止腳步,一切都在次第演進、變化發展。但是,曆史須要銘記,在東莞,在汶川特大地震爆發、感天撼地的災後重建這特殊的一段歲月裏,這些為之奉獻了全部生命熱能的人們。樹碑於人心,流芳於萬世。

回首援建工作之初,在戰略部署上,冷市長以四個“到位”精辟概述:心要到位;錢要到位;人要到位;情要到位。

與四個到位相呼應的,是“四個工程”,這也是一個高度概括式,是就建築工程質量而言的,分別是:陽光工程、優質工程、廉政工程、放心工程。舉凡科學規劃、頂尖設計、最好材料、最成熟技術、最嚴格管理等等,盡在其中。

而今,千古文章收筆,巨卷橫世,笑迎陽光,他快然笑了,笑得慰然而陶然:今天看來很高興,規劃非常成功,映秀新鎮建設不僅以最好樣式彰顯了藏羌民族特色,而且布局合理,構想超前,充分顯示了規劃設計的科學性、人文性。

我們是坐在雲華山莊準別墅樣的二層小樓前寬敞潔淨的院壩裏,旁邊一棵高大壯碩的核桃樹,連著蓊鬱翠茂的叢林,送目遠處,有蒼黛巍然的山峰穩靜相對,一脈脈祥瑞之氣,隨著清爽的山風遞送而來。

這樣說時,一陣山風拂過,草花之香如水在身側漫溢,使得話語更顯出別樣豐殷厚蘊的涵義。四圍的山嶽聽見了這話音嗎?穀底奔騰的河流,坡嶺蒼茂的林木聽見了這話音嗎?時間和空間,相信全都聽見了的,都像我一樣做了最清晰真實的錄製。

別樣豐殷厚蘊的涵義或許來自聽者之心的賦予,天地、映秀的萬物,皆如我一樣,以捧心行走的方式,一寸一寸地看遍了東莞援建映秀全部的甘苦曆程,所有憂思讚歎、歡悅喜慰都發自生命深處。

援建工作體現的是一種黨政領導強大的執行能力,體現的是一塊土地強大的愛的能力。令整個世界驚豔而感動的映秀新鎮,是對“四個到位”、“四個工程”精彩光耀的回答。

盡管其實全都明白了,我還是請冷市長給我逐一解釋了四個到位。其中令我忍不住撲哧一樂的,是他說“人要到位”時候的一句話:關鍵時刻我要到位。他深深知道,當那些艱難困苦時候,自己的“到位”,不僅是幫助解決問題,更在於可以打氣鼓勁,增加大家的信心。信心是決勝的關鍵,這句幾乎已經成為格言的話語,在映秀重建攻堅克難的時候,尤其顯出金石一樣的質地和分量。

3

所有曾經的艱難,最令冷市長記憶深刻的,除了重建規劃設計反複論證、層層審批的慎慢遲緩,成乎不易,再就是建設終於開工之後,原材料供應方麵的困難,這是影響工程進度的一大關鍵因素。這一塊的難有兩種體現,一是采購時材料的漲價問題,那時的建材市場就像映秀災後的山體一樣,極大顯出不穩定性,幾乎是一天一個價,給一切緊扣資金預算方案進行的工作帶來始料未及的困難。情況迅速反映到東莞市政府。冷市長征詢過有關領導之後當即做出決定,不能等,該買的就買,不能受物價行情的影響而拖延,製定了一條守則:所有采買物品質量及價格,須經三個人共同認定而後進行。科學而合乎情理的決策確保了工程進度的如期展開快速推進。

當然,材料買好後因道路擁堵交通不暢而運不進來;廢墟遺址究竟怎樣保留定不下來;施工作業麵倒不出來;當地難以招到足夠的施建工人,需要從外地選聘施工隊伍;外來施工大部隊進駐後找不到安置之地;施工終於展開後頻繁的停水停電、陰雨連綿天氣造成停工待期等等,曾讓一線奮戰的將士們焦灼苦悶的難題,每一個都同樣地使冷市長眉頭深鎖,輾轉反側。千重關山的阻隔沒有削弱和消弭,而是反力作用,造成遞增和加強,使他的感受更深更劇。

再一個,是與當地政府之間的協調和洽。對此,冷市長不曾言難,他的用詞是三個字:“很重要”。隻是反複懇切地表示,感謝當地黨委、政府和映秀災後恢複重建指揮部,援建工作的圓滿完成跟他們給予的傾力支持、通力合作是分不開的。

接下來,懇切言謝的,是援建工作小組和援建工程管理處,以及全體援建工作者,是他們的心懷大愛、忘我無私、殊死拚搏,用熱血和生命澆鑄,終得援建工作金色的成功之果。

隨之,深情而誠摯地,感謝黨的領導、國家和民族的偉大。映秀重建是整個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的縮影,重建的獲取勝利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堅強卓越的領導能力,是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越性,和中華民族大愛如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高貴傳統文化所熏陶浸潤的美德。具體而言,是從中央到省市各級領導的關懷重視,心係於斯,傾情以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中央領導人地震伊始即不顧個人安危,數次親臨映秀看望慰問百姓和重建工作者,親自對映秀重建規劃提出要求、作出批示等等,無不帶給建設者們巨大鼓舞,化作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