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正式上映(2 / 3)

《京華時報》對《煎餅俠》的成功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煎餅俠》的成功之處,或聰明之處,在於它用一個獨特的創意,加入方言、品、段子,同時又用有機的故事和時髦的電影語言把它們完美地串連起來,所產生的笑料便成了合情合景的有機物,而不是死勁胳肢人的下三濫。類型片本土化正是咱們的出路,當來自祖國各地、操著南腔北調的二逼們在《煎餅俠》裏出盡洋相、看誰比誰傻,甚至蹦嗒出屬於他們的“子彈時間”和“迷幻時刻”時,再專業再挑剔的影迷也會暫時忘記好萊塢大片,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因為無論好萊塢大片有多好看,也看不見我們自己。”

《文彙報》除了對電影大唱讚歌外,對演員們的表現給予了充分肯定:“《煎餅俠》的幾位主演在電影中的表演特別出色、特別自然。最讓人意外的是柳亦菲,她是這部電影的一大驚喜。最開始聽到柳亦菲扮演的是賣煎餅的女群眾演員,我是懷疑的。柳亦菲長得太仙,長得太大家閨秀,根本不像賣煎餅的女孩。等到看完電影,我被她的表演服了,她突破以往神仙姐姐形象,素顏出鏡塑造了一位堅毅頑強、勇敢善良的女群眾演員,將杜瀟瀟那種外表柔弱,骨子裏卻帶著堅韌的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

《華西都市報》另辟蹊徑,主要評論這部電影的親情:“電影是造夢的藝術,電影往往是導演內心幻想與渴望的投影。父母離婚給了斯皮爾伯格很大的打擊,讓他覺得自己被父親拋棄了。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父親往往是缺位的,不過在他的電影中,對於父愛的渴望同樣有很多表現,比如在《E》中艾略特偷偷聞父親留下來的衣服。《煎餅俠》表麵上看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實際上是關於內心渴望和投影的故事。大鵬父母是賣煎餅的,平常沒少收欺負。年幼的大鵬都看在眼裏,他幻想著自己能成為煎餅俠,保護父親母親。在長大後,大鵬將這份渴望拍了出來,拍成了《煎餅俠》。在電影最後,當大鵬告訴母親,這部電影是獻給父親母親的。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即使是鐵石心腸的人,也不禁潸然淚下。”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隻是誇電影,也有媒體點出了電影的不足,《南方都市報》就表示:“《煎餅俠》非常優秀,是今年難得的國產好電影,唯一問題是結局有點畫蛇添足。電影最後大鵬跟媽媽一起看《煎餅俠》的時候,他他知道電影拍得不好。看到這一幕,我想起了《子彈飛過百老彙》裏的那個叫戴維的編劇,他和大鵬一樣在故事的結尾道:“有兩件事我可以確定,第一,我愛你,第二,我不是一個藝術家,哪,我出來了,好輕鬆。”《子彈飛過百老彙》在這裏結束,假如《煎餅俠》在這句話這裏結束,讓鏡頭漸漸拉遠,給一個大全景,把他父親的遺像露出來,那這部電影可以打90分。可惜最後導演給了大鵬一個光明的結局,那一段很好笑,但對整部電影來有點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