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 序

林 雄

南海滄溟孕育了廣東開拓、進取、開放、創新的海洋文化精神,在這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曾經先後湧現出像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這些勇立曆史潮頭的尋夢人,他們不甘民族沉淪,為強國富民進行了苦苦的求索,在近代中國掀起變革圖強的驚天巨浪。當曆史的車輪駛進20世紀70年代,中國再一次將改革開放這一強國之夢首先賦予了這一片火熱的土地。

1978年12月18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50號文件,決定在廣東和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創辦經濟特區。廣東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按照中央提出的“殺出一條血路來”的要求,以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的大無畏精神,充分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

多的優勢,先後創辦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大膽引進外資,積極開展城市流通體製、價格體製、所有製結構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農村股份合作製等方麵的改革,大力興辦“三資”企業、鄉鎮企業,建立經濟開放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開放地帶,迅速掀起了改革開放的第一輪熱潮。

1992年初春,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誌南下視察,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對廣東的改革開放實踐給予了充分肯定,明確回答了長期困擾國人的姓“社”姓“資”問題,強調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深刻闡明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在南方談話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廣東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入了率先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曆史時期。

2000年春天,江澤民同誌視察廣東,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勉勵廣東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東按照中央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目標,不斷增創體製、產業、科技、開放、環境新優勢,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框架,著力提升科技綜合競爭實力,踏上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

2003年4月,就在廣東人民萬眾一心抗擊“非典”的關鍵時刻,胡錦濤總書記情係人民健康,親臨一線視察,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寄望廣東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認真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堅持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決策,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城鄉區域發展和區域合作,大力推進社會和民生建設,全麵轉入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

30年春風化雨,30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廣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30年,是廣東經濟實力快速發展的30年,是廣東民主法製建設和黨的建設成效顯著的30年,是廣東文化軟實力日益增強的30年,是廣東逐步走向科學發展、社會日趨和諧穩定的30年。廣東的GDP已經由1978年的185.8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萬億元,增長了37倍。目前,廣東經濟總量占全國1/8,外貿出口占全國的1/3,稅收占全國總額的1/7,累計吸收外資總額占全國的1/4。經濟規模先後趕超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地區,成為中國內地名副其實的第一經濟大省。

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綜合試驗場,各個領域探索出來的成功做法,不斷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示範和經驗。廣東產品行銷全國,以“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為標誌的“廣貨”席卷大江南北。廣東屢開風氣之先,成為傳送新觀念、新事物、新潮流的 “南風窗”,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文明進程。

廣東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生動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雄辯地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雄辯地證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曆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人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