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淪陷(1 / 2)

李亨與沈妤一路奔逃,在躲開楊國忠的追殺後,便遇上了範陽、平盧節度使封常清。

隻是當前,洛陽的形勢的確不容樂觀。別說是封常清了,就連李亨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這兵士雖有六萬餘眾,卻都是一些烏合之眾,抵抗力遠遠不是安祿山的對手。

適才經過幾番血拚,便已是元氣大傷。為了保護太子李亨,也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封常清決定退出洛陽城,並委派幾名親信護送太子回長安。

這回想洛陽一戰,全程是個屢戰屢敗的過程。也隻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慘!非常之慘,卻是又無可奈何!

封常清長歎一聲,這洛陽四戰之地,根本無險可依,本身就不具可依靠的地理優勢,故無法作為有效進攻的跳板。

先是從武牢敗退下來,再到葵園,然後從城東的上東門進城,又由都亭驛退守宣仁門,最後,“乃自苑西壞牆西走“。

而李亨一路晝夜兼程,片刻不息,日行三四百裏,所過郡縣概不停留,一口氣回到了長安。

他前腳剛進東宮,後麵便傳來了洛陽淪陷的消息。李亨隻覺心頭一陣撕裂,那原已愈合的傷口,在一瞬間全被撐開。

東都洛陽的失守,給大唐帶來了極大的打擊,使得整個關東地區都陷入混亂之中。

同時,有大量的官吏直接向安祿山投降,叛軍也逐漸在河南等地穩住了陣腳,這讓大唐平叛的難度係數有所加大。

麵對此情此景,唐皇倒是頗為震驚。他一直都不認為,安祿山具備造反的資本。

這從關東到關中,是一塊極為廣闊的領土,卻在二十多日內全部淪陷。這種驚人的速度,完全稱得上“閃電戰”一說。

為今之計,隻能啟動大唐中央軍備案預警,進入一級警戒狀態:假若潼關一旦失守,長安便將門戶大開。

想來大唐承平已久,百姓累世不識兵革,聽聞安祿山範陽兵起,遠近皆為震駭。

這河北一經席卷,所過州縣,皆已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而逃,或被擒以殺之,無人敢拒之。

由此看來,安祿山著實經過精心的準備與運作,還有他這運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此次造反開局完全稱得上近乎完美。

朝堂之上,唐皇就洛陽淪陷之事,要求眾位官員商以對策。結果,百官一致認為軍中之事,必以實論之。

很顯然,有人懷疑軍情不實。於是,楊國忠便提出了委派監軍的說辭。李亨當即表示反對,且以性命為封常清作擔保。

“擔保?堂堂儲君尚待性命如此兒戲,倘若把這江山交付到你的手上,教朕如何放得下心!”

唐皇聞言便是瞳孔一睜,定定地審視著李亨,眼中滿是痛心疾首與恨鐵不成鋼,但更隱匿著一絲不解與猜忌。

此刻,他在意的倒不是李亨的說辭,而是宰相楊國忠的態度。這洛陽淪陷的罪責,總得需要有人來承擔。

楊國忠似乎察覺到了唐皇的憂慮,便不由得笑出聲來,“這洛陽一戰,太子身先士卒,深得軍心,可謂是雖敗猶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