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前的故事 1.故事是人類成長的養分(1 / 3)

故事之前的故事 1.故事是人類成長的養分

——為什麼要給孩子講故事

先聽兩個故事吧。

第一個故事: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個國家叫薩桑國,國王叫山魯亞爾。因為王後行為不端,國王一怒之下將王後殺死,從此以後他每日娶一個少女,第二天就把她殺掉。這樣年複一年,持續了三個年頭,整整殺掉了一千多個女子。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願嫁給國王。進宮以後,山魯佐德每天晚上都給國王講一個故事,每天講到最精彩處,天就剛好亮了,國王為了聽完故事,隻好不殺她,允許她第二個晚上再講。她的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感動了國王。他說:“憑安拉的名義起誓,我決心不殺你了,你的故事讓我感動。我將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永遠保存。”於是,便有了《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這本書。

第二個故事:一個母親帶著她9歲的神童兒子去見愛因斯坦,向這位全球公認的最聰明的人討教如何讓她的兒子在數學方麵更上一層樓。愛因斯坦說:“給他講故事吧。”這位媽媽依然纏著愛因斯坦,討問教習兒子數學方麵的問題。愛因斯坦說:“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他擁有智慧,就給他講更多的故事。”①

以上這兩個例子說明故事擁有巨大的魔力:它們可以救命,還可以讓人變得聰明,甚至變成智者。在電子產品充斥的當今社會,孩子們的聽覺和視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和汙染,也影響到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講故事這個古老的傳統,亟待我們做家長的去恢複和弘揚。

①來源:《故事知道怎麼辦》,蘇珊·佩羅著,立品圖書策劃,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講故事的傳統來源於口述史。在原始社會,人們是通過故事——包

括紀實故事、神話故事、史詩等等——來保存資料和傳遞經驗的。人類文字出現之前,曆史是靠講述來記錄的,教育也是通過講故事來施行的。講故事的人通過講述,將故事變成人類生活的經驗,聽故事的人由此得到了啟示。這也便是故事的教育意義。哲學家薩特說過:“人類一直是一個說故事者,他總是活在自身與他人的故事中。他也總是透過這些故事來看一切的事物,並且以好像在不斷地重新述說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說,故事創造一種世界觀,一種人生價值。”

經典文學中,《天方夜譚》和《十日談》都是講故事,而且屬於“框架故事”,雖然它們都是給成年人講的故事。人類的心智是在發展的,過去人的思維不像現代人,很多現在我們給孩子講的故事過去是給成年人講的,成年人也是從講故事中受教育的,而不是從說道理中明白事理的。你看那個國王,因為要聽故事,而不殺宰相的女兒;在聽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後,國王終於被感動,和宰相的女兒結了婚。當然,《天方夜譚》、《十日談》是肯定不能給孩子講的,這裏隻是舉例說明一下故事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給孩子講故事?

有時候我們隻是看到表麵上獲得的東西,卻忽略了表麵之下龐大的支持係統。這就像搭房子,不能隻蓋屋頂,還要打地基、砌牆。支持兒童健康發展的係統不那麼顯而易見,甚至是我們看不見的,但又必不可少。而家長卻容易走進誤區,注重一些顯而易見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不過隻是冰山一角而已,而冰山浮在水麵上的部分隻占其全部體積的1/8。如果我們明白為什麼要講故事,而且會用合適的方式講,所獲得的就不僅僅是水麵上的1/8,還有水麵下的7/8。要知道,沒有水麵下的7/8,水麵上的1/8就不會存在。

所以在講故事方麵也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如果我們追逐的是讓孩子獲得知識、明白道理、培養興趣或者識字閱讀這樣淺顯的東西,那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有些父母覺得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浪費時間,跟孩子一起閱讀更不能浪費時間,要往孩子腦子裏塞很多的東西。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急於把自己的東西給他,見到什麼都要說一番道理,包括說一番科學原理,把自己變成博物館裏的解說員,一天到晚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給孩子講。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也曾經是一個“解說員”,後來發現這樣做不對勁,孩子沒有如她所願學到東西,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孩子對她說的那些不僅不感興趣,甚至很反感。

因為我們必須照顧到水麵下的7/8,所以怎麼講、講什麼就非常有講究,不是什麼都可以拿來給孩子講。當然,講故事顯而易見的功效也是有的:比如,發展孩子的專注力、提高孩子的詞彙量、幫助孩子情緒和道德感的發展。但是在讓孩子明白道理方麵,我們容易走進一個誤區,我以前也看過很多中文的讀物,畫得很難看,整篇是黑壓壓的字和拚音,好像出版社生怕家長浪費了錢,買一堆紙回家,所以每一頁都填得滿滿的,毫無美感可言。而且這些故事顯而易見是有教育意義的,寫得很直白。即便如此,父母講完故事還很擔心,還要繼續拷問一下:你知道小熊為什麼一定要把蘋果讓給小兔子嗎?你覺得應該向小熊學習什麼啊?你是要做小熊,還是那隻小狐狸啊?等等,出個試卷讓孩子回答,要是答“錯”了,家長就很著急。

講故事第一大忌——千萬不要把故事意義給說破了。故事意義說破了,就前功盡棄了,不管這個故事是多麼的美好,多麼的道德高尚,說破了孩子就聽不進去了,對孩子來說一點用也沒有了。即便他能像你所期待的那樣,學習了助人為樂、慷慨大方的小熊,也是做給你看的,不是在他的內心裏。

◎故事滋養孩子的心靈

那講故事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對孩子心靈的滋養,這是不可言說、無法量化的。

兒童的身體若要健康成長,需要汲取恰當的養分。相應地,他們心靈的健康成長,也需要汲取恰當的養分。

我們都知道,供給身體的最佳養分應該是天然的、有機的、富含生命力的。人工合成的,或者含有大量人造添加劑的食物,則對身體有害。相

應地,供給孩子心靈的養分也應該是有活力的、富含生命力的,而不是僵

化的、刻板的、機械的。

故事中的角色(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者植物)都富有生命,是鮮活的,靈動的;講故事的人(父母或者祖父母)也是活生生的人,帶著濃濃的愛意——就像母乳那樣,帶著媽媽的體溫,涓涓地淌入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故事蘊涵了大量的智慧,尤其是像格林童話或者希臘神話那樣經久不衰的民間傳說或神話,就是一部人類意識進化的曆史紀錄,同時也展現了我們當今仍在持續的心靈發展不同階段的原型,展現出人類從童年到成年的發展軌跡,其中的智慧已經無法用現代語言準確地詮釋了。但當我們講給孩子聽的時候,他們可以本能地理解,並化作生命的一部分。

故事中的角色引領孩子探索並發現自己內心的寶藏,他們本能地體味到生活的甜酸苦辣和命運的指引;通過故事,孩子們學習到忠誠使心靈變得美麗,純潔帶來靈魂最高層次的喜悅;故事也讓孩子們理解,自己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是因為有那麼多美妙的探險曆程在等待著他們!

媽媽反複給孩子講的經典故事,豐富了孩子靈魂深處的“內在王國”(歌德語),成熟的智慧注入幼小生命的智慧源泉,形成新鮮的智慧。而孩子則借著這種強大的力量,產生出對生活的理想和希望。

故事能慢慢地滲入孩子的心靈,就好像給植物輸送養分那樣,不是把水和養分澆在葉子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涓涓滴滴地滲透到泥土底下,滋養植物的根部。吸收的過程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但功效卻是巨大的。故事講得好,養分直接送到孩子的潛意識裏,對孩子的心靈起到滋養、教育、感化和治療的作用。

故事開啟兒童智慧的大門——它具備一種奇特的“魔力”,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兒童獨特的想象力,讓其插上翅膀自由翱翔,進入創造性圖景的領域,超越感知與邏輯思維,達到更高層次的認知。聽故事的時候,腦裏有23個區域積極活動,將聽覺接收的信號轉化為畫麵,稱為“內心圖景”,這就是人類思維的基礎。任何其他的活動都不能如此有效地調動孩子的腦,積極的活動意味著神經元之間在建立新的鏈接。換句話說,聽故事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在成長、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