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鍾情北大荒——訪青年作家趙國春
《黑龍江日報》記者 沈才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對於北大荒的青年作家、北大荒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趙國春來說,喜事不斷。先是去年6月,哈爾濱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八本文學作品集《心靈的傾訴》;再是8月,在黑龍江省第五次作家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省委員會委員。 2004年剛過,他接手一件讓所有為北大荒開發建設奮鬥過的人都值得興奮和自豪的事——籌建北大荒博物館。 他是在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在籌劃布展的博物館現場接受記者采訪的,爽朗的趙國春開口便說:北大荒的文化底蘊十分厚重,自上個世紀50年代初起陸續有一大批全國全省知名的著名作家和藝術家從北大荒這片黑土地上走出來。說到他自己的成長,趙國春卻謙遜地說:“我還是個小字輩。” 他曾是農工 今年47歲的趙國春,是土生土長的北大荒人。父親是比十萬轉業官兵還早來北大荒的農建二師的普通士兵。他隨父母從三江平原輾轉到鬆嫩平原,最後落腳小興安嶺下的九三農墾分局。從小就勤奮好學的他,卻生不逢時,剛進入初中就趕上文化大革命。17歲高中一畢業,就被分配到五師46團7連當上了一名農工。火熱的現實生活,前輩們的戰天鬥地,耳濡目染北大荒的一串串動人故事,讓趙國春的文學天賦和北大荒的情感交融,在曬場上扛麻袋時就得以顯現。1978年3月23日,趙國春的第一首詩歌《糧山要比群山多》在《屯墾戍邊報》上發表。此後,開始了他北大荒文學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由於他不懈努力,1986年8月,被調到九三分局主辦的《九三報》社,當上了他鍾愛的副刊編輯。兩年的時間裏,他主編了沃土文學叢書《最初的旋律》(詩集)、《早春的鵝黃》(散文集),為九三墾區文學愛好者提供馳騁的天地。他的作品先後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黑龍江日報》、《農墾報》等選登。不到而立之年,就在北大荒文壇上小有名氣。北大荒著名作家、省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鄭加真評價說:“趙國春是墾區土生土長、同齡人中為數不多的對北大荒充滿激情的高產作家。” 散文集榮獲“丁玲文學獎” 在不斷的寫作中,趙國春嚐到了知識不足的苦頭,要勝任不斷變化的工作,要有真才實學才行。在他轉為國家正式幹部後,他又參加了全省黨政幹部基礎科自學考試。 1989年夏天,他父親患胃癌,住進了齊齊哈爾鐵路醫院。他作為長子,陪護是義不容辭的,可這時候離考試隻有一周的時間了。病房裏床位住滿了,父親隻好住在走廊裏的加床,晚上,他借著走廊裏昏暗的燈光,一隻手把著父親點滴的手,另一隻手拿著書認真地學習著。對麵是病房的廁所,患者出入門關不嚴,刺鼻的硫酸味,醫院裏的雜味彌漫在走廊中。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拿下了12門課的最後一科,終於拿到了蓋有黑龍江大學鋼印的大學畢業證書。 1991年3月,趙國春被調到農墾總局機關工作。環境變了,工作條件好了,可他的勤奮學習的勁頭沒有變。當時住房條件差,一家三口擠在不到十幾平方米的住宅裏。為了鞭策自己,他把臥室當成書房,起名叫“勤奮齋”。他把這段學習生活寫成了散文《我的勤奮齋》,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以後的13年間,盡管居住條件不斷改善,他這種艱苦奮鬥勁頭一直不減,筆耕不輟,每兩年有一部十萬字以上的文學集子問世,在全國近百家報刊發表新聞和文學作品兩千四百多篇,其中三篇獲國家級獎勵,六篇獲省地市級獎勵。 第一本散文集《珍藏的回憶》於1991年5月在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次年8月,他被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他的傳記被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時過兩年,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散逸集》由人民中國出版社出版,並在1995年第三屆丁玲文學獎評選中榮獲三等獎,被農墾總局授予“自學成才標兵”,並榮獲黑龍江省職工自學成才獎。1997年11月,在第三屆北大荒文代會上,當選為北大荒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他寫的人物傳記《文化名人在北大荒》在《中國農墾》雜誌發表後被《讀者》雜誌轉載,受到黑龍江省文化廳的通報表彰。1999年7月他被中國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他的傳略被收入中國文聯出版的《中國作家大辭典》,成為名副其實的北大荒文學界年輕一代的領軍人物。 他扛起了北大荒的大旗 說到北大荒的文學藝術,人們自然想到英雄的10萬轉業官兵和躊躇滿誌的45萬知識青年,是他們發揚無私奉獻勇於開拓的北大荒精神,在人跡罕至的亙古荒原上,創造了讓世人震驚的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業,使北大荒成為共和國的大糧倉和農業戰線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更讓人矚目的是他們在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財富,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著名作家吳祖光、聶紺弩,詩人艾青,畫家丁聰,版畫家晁楣,優秀知青作家梁曉聲、張抗抗等相繼從北大荒走出。原省文化廳廳長、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賈宏圖在為趙國春第五本散文集《荒原隨筆》所作的序言《對北大荒的深知和厚愛》中說:“北大荒青年作家趙國春,既不是轉業官兵也不是知識青年,而是北大荒的土著,是轉業官兵的後代,生於這片黑土地,長於這片黑土地,對這片黑土地的深知和厚愛及必要的文學天分,外來文化的影響,加上自己的勤奮鑽研,成就趙國春成為一個鍾愛北大荒的本土作家、成為北大荒曆史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近幾年來他跑遍北大荒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的人文曆史和自然生態資料,揉進去了他對這片黑土地的深厚感情,寫出了一篇篇既有文學價值又有史料價值的文學作品。” 進入新世紀以來,趙國春創作的傳記文學《荒野靈音——名人在北大荒》,在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被中國當代作家陳列館收藏。他寫的散文《北大荒的動物》(四篇)和紀實文學《文化名人在北大荒》,收入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墾區九年義務教育《鄉土教材》。長篇傳記文學《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先後在《人物》、《名人傳記》、《團結報》、《農墾日報》、《中國農墾》等報刊連載,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響。他撰寫的論文《論北大荒文化第三次繁榮發展的戰略構想》,分別榮獲黑龍江省“群星獎”金獎和全國“群星獎”銅獎。2001年3月,他兼職的北大荒作家協會連續三年被省作家協會評為先進團體會員,趙國春被評為全省優秀文學組織工作者,全省近二十家團體會員,隻有三人獲此殊榮。他的創作成績,被收入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編輯、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黑龍江文學通史》。《通史》中這樣評價他:“趙國春的散文多以北大荒生活為題材,他以平實的敘述筆法,善待生活的熱情,以及心中揮之不去的對北大荒的鍾情,勤勉地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人物與事件。以一種寫實的視角為北大荒地域建立了曆史文化檔案。” 麵對取得的成績,趙國春保持清醒的頭腦,他說:“自己雖然出版了一些作品,但離精品還有距離,要完成總局黨委交給的繁榮北大荒文學的任務,肩上的擔子還很重,一方麵要組織墾區的廣大作者寫,一方麵自己也要帶頭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