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一偏僻山村,周的山大多禿禿,偶見山凹裏有一片片的雜樹,屋和側後還有小竹子群。聽老一輩講,以這山樹木是茂密,八年大煉鋼鐵時,砍伐怠盡,加之開荒田土,村民柴火燒飯,這樣山林就沒了,土地也愈發的貧瘠。
一年,在國人的眼裏,大順,應是一個好的年景。現在來,這一年開始的*****,是一場十年浩劫的開始。當年的冬季,母親生下了我這個兒子。家中還有一哥哥,大我兩歲,我哥的印一在我腦中較為模糊,後來聽媽說,可能是我們在不同的學校上學的緣故,集較少。
個年,生日講農曆。上戶口,上報的時間也是農曆,以至後來辦身份時,農曆變成了曆,出生日便了一個多月,唯一的好處是,辦理退休是可以一個月,算是沾了民俗的了。
我生的小村莊,約十來戶人家,旁邊幾十米遠還有一個大的村莊,有十多戶。村民成以上是一個姓,都是一個祖宗下來的,大家不是便是旁親屬。兩個村莊加上散落周邊的幾戶人家,分成了兩個生產隊,大致從中間分,東頭是隊,頭是隊,我家屬於隊。
記憶中深刻的便是過年。有種說法:大人怕過年,小孩盼過年!大家都窮,過年了,得張羅著全家的年貨,還得為每個小孩子準備一套衣服和鞋子。當時還沒有計劃生育一說,家家戶戶小孩都多,後來我家也陸續添了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三個小孩是普遍的。
我的小村莊在方圓幾裏算是較好的,為有幾戶人家男主人有當工人有當幹部的,吃上了國家糧,有工資入,而妻子則是農村戶口,生的孩子也能是農民,吃不上商糧的,當時這類家庭還有個名稱,叫半邊戶。年,農民、工人、幹部這身份標簽,幾乎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我家也是半邊戶,母親在生產隊出工,算工分,生產隊幾乎沒現金入,有點稻穀分配,於大集體勞動,田不多,產量不高,本上家家的大米都不夠吃的,靠紅薯高梁等雜糧補充,是青黃不的時候,家庭主婦為無米之炊憂心忡忡。。
父親讀了高中,在年算是個文化人,是大隊會計,後當了師,後來了育專幹,後在縣委退休。父親是個有耐心肯鑽研學習的人,寫得一手好字,過年的,幾乎要忙大半,為隊上好的人家寫對聯。隔壁的大爺是個木匠,遠近較出名,父親他,有時給他幫下手,時間不長,也未拜過師,學了木工礎識,加上自己的琢磨,於是便買工具,自己為家裏床和衣櫃等,人了都說手藝不錯,還戲稱他為野木匠。
父親雖有點工資入,仍是生困頓,一家個小孩,還有一個眼睛近乎瞎了的奶奶,加上媽媽口人吃飯,能精細算,省吃儉用。這奶奶不是我的親奶奶,我也是長大了才的。我出生時,沒見過親爺爺,親奶奶在我兩歲時過了,所以也沒記憶。爺爺生了兩個兒子個女兒,於叔爺沒有生育,父親便過繼給了叔爺。叔爺也在我出生便過了,奶奶能走動時,拄著拐杖,摸索著力所能的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