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爭皇奪位 第十二章:父皇之心(1 / 3)

第三卷爭皇奪位 第十二章:父皇之心

第一節、世民回敬

100、

李世民在窗前肅然地站立了太久,長孫氏看著心疼,她輕輕地來到丈夫的身旁。看到他眼角上有一顆晶瀅的淚珠,長孫氏禁不住心裏一熱,伸出白皙纖細的手,小心地為他擦去。

“夫君!”她淚眼婆娑地望著他,動情地喚著。

“你怎麼也流淚?”秦王從感傷中醒來,雙手捧著長孫氏一張嬌美的臉。

“夫君為朝中大臣流淚,臣妾為夫君流淚。夫君的淚是感傷的痛苦,臣妾的淚是感動的幸福。”

“為什麼?”

“為夫君感天動地的情義。”長孫氏充滿敬意地望著李世民,一雙美眸猶似一泓清澈的泉水。

“謝謝你!”李世民伸開雙臂,將她擁在自己的懷裏。

“妾聞你適才說皇權無情,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臣妾以為,任何權力都是人行使的。皇權也是如此,在有情人手上,就不會是無情的。”

“王妃,我的王妃。”李世民緊緊地抱住她。

宮中的劉公公來了,鴨子似地搖擺著,到了秦王夫婦跟前,喜笑顏開地說:

“皇上聖喻,因秦王討伐王世充、竇建德建立奇功,特將弘義宮賞賜居住,欽此。”

李世民聽了,對長孫氏一笑說:“還真讓你說準了,皇權也不都是無情的。”

秦王搬進弘義宮的當天,就去皇宮裏給李淵謝恩。此時已近傍晚,萬葉秋聲裏,千家落照時。如在以往,李淵此時定在後宮,與尹貴妃或是張婕妤一道,歡歡喜喜地打發自己的光陰。自從竇氏去世之後,李淵一直未立正宮。在與成百上千的女人雲雨之後,已過半百的李淵,終於挑定了自己最相適宜的女人。或許是心理的相互理解,或許是生理上的最相適宜。總之,此時的李淵,硬是讓一宮的麗兒坐守空房,獨願意與尹、張二妃在一起。縱是偶爾也想來點新鮮,過後總是悔之莫及。一個人,當他真正成了皇帝,當然不可能有普通人的愛情,更不可能有什麼專一。他有的隻是欲望與發泄,能使自己最爽的待遇。尹、張二妃能如此得到李淵的垂青,除了自身的條件,自然還有一顆象裴寂一樣,能理解他的心。可惜,今晚此時,李淵不能快樂在兩位麗妃的自身條件和理解的心裏。當李世民離了秦王府,直奔後宮時,張公公將他攔住,告訴他說:

“皇上還在大殿裏。”

李世民一聽,知道一定是又出了什麼大事,慌忙往大殿趕去。

果然不出秦王所料,真的又出了件天大的事情:李神通與李世績等名將去征討劉黑闥,卻被他給打敗了。現在,劉黑闥勢力已發展到竇建德原來的規模,不但收複了竇建德原來政權的所有故地,還仿照竇建德的舊政權格局,又建立了新的政權。

這事,直接與李淵和關東地區的地方官有關。本來,竇建德被俘以後,他的夫人曹氏和夏國的左仆射齊善行,以將府庫財物分給士卒,讓他們各自散去。然後由左仆射齊善行與右仆射裴矩等,率領遺留的部屬,帶著傳國玉璽,投降了唐朝。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原屬鄭、夏政權的州郡官吏見了,也紛紛降唐。至此,竇建德的夏國徹底滅亡,關東地區反抗勢力基本平定。但是,竇建德押回長安後,卻被李淵殺了。唐王朝派往關東地區的地方官,開始貪婪地追索竇、王投降官吏軍人的財物。他們采取高壓的手段,威逼這些投降官吏軍人,使他們心存驚懼和仇恨。戰爭結束時,被李世民譴散的5萬戰俘,得不到基本的安排。他們衣食無著落,飽受歧視和生活困頓的煎熬,忍無可忍。就在這時候,竇建德的少年好友、部將劉黑闥,自稱大將軍,趁勢振臂一呼,設壇祭祀竇建德,要為竇建德報仇。一時間,那些投降的官吏軍人,那5萬被李世民譴散戰俘,紛紛歸附劉黑闥,各地竇建德原來的官吏,也紛紛響應、支持。很快掀起了較大的對新的唐王朝的舉兵起事。

李淵聞之後,立即派出名將李神通和李世績,前往征討。卻不料,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劉黑闥連連擊敗唐王朝名將李神通和李世績的軍隊,勢力很快發展到竇建德原來的規模,收複了竇建德原來政權的所有故地。今日消息傳來,使得李淵大為震驚,再無心回宮與尹貴妃或是張婕妤作樂。早過了以往上朝的時間,還留下眾臣在大殿上,商議此事。

圍繞著劉黑闥舉兵之事,大家已議論多時,就是還沒有個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見秦王進來,便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對於劉黑闥的起兵,李世民一直也在關注著。他一直認為沒多大事情,有李神通、李世績等名將去征討就可以解決了。這一次,李世民萬萬也料不到,李神通和李世績,竟會敗在劉黑闥手裏。看來,劉黑闥還真又成了氣候,非得自己親自出馬了。這麼想著,他緩緩地走上前去,對李淵說:

“父皇,劉黑闥乃竇建德之屬下,今舉兵起事,皆因在此之前兒臣清剿不盡,現願統兵,再去征討,務必一舉盡除。”

李淵得知李神通和李世績被打敗的消息,就想讓李世民再次前去征討劉黑闥,隻是顧慮到剛殺了他的好友劉文靜,又顧慮到老是這麼讓他一人出征會讓他感到朝中再無他人,思來想去,沒讓人去通知他這個屢建戰功的兒子。沒想到,他自己來了,又自請征討。順水推舟是李淵之所長,秦王又成了第四次東征的統帥。

101、

劉黑闥擊敗唐名將李神通和李世績的征討後,軍威大振,勢力大增。在眾人的勸說下,劉黑闥在相州稱東漢王,改元天造。他任命範願為左仆射、董康買為兵部尚書,高雅賢為右領軍,征王琮為中書令,劉斌為中書侍郎,將竇建德時期文武官員,悉複本位。設法行政,都仿照原夏國的。

劉黑闥的軍隊,大都是竇建德舊部,深受敗軍之恥辱,打起仗來,更是比原來勇猛頑強。李世民兵至,在洺水附近,與劉黑闥交戰多日,竟不能占半點便宜。劉黑闥與李世民,雙方在洺水附近相持兩月有餘,各有小的勝負。其間,李世民兩次被困,險些喪命,手下大將,死傷多人。李世民遇到這樣頑強的敵人,心中大驚,感慨地對尉遲敬德說:

“敗軍新聚,竟這般強大有力,皆因心中恨重,為我原來疏忽所至。當初譴散夏軍,若稍做安排,對其投降的地方官吏,若不威逼,縱然劉黑闥還是舉兵,也必無眼前之勢。可見,欲敗敵軍,先服其心,方可一勞永逸!”

尉遲敬德聽了,點頭稱是。正要開口,卻有密探帶來長安的消息。

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洺水附近,兩軍鏖戰正急;統帥大營,李世民正與尉遲敬德談心;長安城裏,李建成卻正忙乎著擴展自己的勢力。

自從進駐長安後,東宮與秦王府,還有齊王府,本來都有自己的衛兵,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能夠滿足。私下裏,兄弟仨都在擴充自己的私人武裝。出兵征討劉黑闥之前,秦王府中已暗自收羅的勇士已近千人,而太子則半顯半隱地私自招募了二千多名勇士,號稱“長林兵”,分別駐守於東宮的左右。李淵知道此事,曾通過裴寂警告他們,私募勇士之事,到此為止,誰都不可再有增加。李建成得了父皇的警告,自然不敢造次,近年內,一直不再增加衛士。可是,自李世民擊敗王、竇凱旋歸來,使他感到了秦王的壓力,趁李世民再次東征,背著父皇,派出親信可達誌,去燕王李藝處調來幽州突厥精銳騎士三百,悄悄地安排在東宮內。除此之外,還派出親信楊文幹,到各地去招募武藝高強的壯士。

李淵順水推舟令李世民去征討劉黑闥,心中稍稍地鬆了口氣,他想趁此休息一下非常疲憊的身子,就帶了尹、張二麗人,去了仁智宮。李建成的招募勇士一事,他也就一無所知。然而,李世民卻知道了。長安來的密探,給他報告了李建成私招壯士的祥情,李世民靜靜地聽完,久久不語,尉遲敬德忍禁不住,憤憤地說:

“太子的衛士,已超過我們幾倍,何故還要如此招募?”

李世民不作回答,反問尉遲敬德:“如今這裏的戰事,要速戰速決,當用何策?”

“水淹。”尉遲敬德脫口而出,然後又補充道:“隻是,如此一來,會累及許多無辜百姓。”

李世民聽了心中一動,隨即又平靜下來,說:“將軍快去布置,就用洺水,淹敗劉黑闥軍。”

當天深夜,尉遲敬德領了上萬軍士,在洺水上遊,伐木建樁,壘石填土,很快築起高壩,截斷了水流。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全軍出動,於洺水之畔與劉黑闥決戰。劉黑闥見了,心中高興,親率步騎兵二萬三千人,強渡洺水,要與唐軍決一死戰。可是,他做夢也沒想到,二萬三千步騎兵正渡河時,突然洪流湧來,河水傾刻漲至深有丈餘,劉黑闥大軍,溺死就有數千。洪流來時,李世民率唐軍早登河畔小山,待大水過,蜂擁殺至。劉黑闥“洪災”劫難之後幸存的一萬多人,已經淹淹一息,又被宰牛殺豬般悉數屠殺,劉黑闥大敗,隻與範願等二百餘騎得以逃生。

李世民大敗劉黑闥,再不戀戰,率領大軍,速回長安城。

102、

李世民又一次凱旋歸來,心中已沒有了往日凱旋歸來時的那份喜悅心情。他安置好勝利之師,即刻到仁智宮去見他的父皇。仁智宮在長安以北的宜君縣,這裏山色風景,畫一般美麗。加上綠樹成蔭,清溪潺潺,實在是夏天避署的好地方。

李淵來仁智宮時,安排李建成留守長安,帶了齊王李元吉,同來這裏享受清閑,聞說李世民凱旋歸來,令李元吉迎於仁智宮外。

李世民雖然越來越不喜歡這個弟弟,李元吉也越來越忌妒他的這個二哥,但在這樣的場合中,兄弟倆還是表現出應有的熱情,他們相互問候著,來到宮裏。李淵忙迎上來,拉了李世民的手,讓他坐在自己的龍椅邊,詢問了戰事後,李淵似乎有些為難地說:

“你又建如此奇功,父皇真不知道怎樣嘉獎你。不如這樣,你就留在這仁智宮裏,我讓人去接了王妃來,你們在此共宵這炎炎夏日,好好調理一下勞累的身子。”

李世民此次回來,本有許多事情急待處理,現聽父皇是這樣的意思,想了想,回答說:“父皇的恩賜,兒臣領受。這裏山青水秀,風景秀麗,又這樣的涼爽安靜,正是學習的好地方。兒臣近些年連連征戰,甚少學習,想召來幾位僚臣,趁此時間,給兒臣講詩析典,解惑釋難,還請父皇能夠恩準。”

李淵聽了,哈哈大笑,說:“皇兒不忘學習,為父非常高興。這仁智宮雖不及長安宮大,也可住得上萬人。你隻管召幾位僚臣來就是,西麵的這些房子,任由皇兒選用。”

李世民聽了,萬分高興,急召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前來,商議如何應對太子私自募集勇士一事。杜如晦見秦王對此事如此著急,微微一笑說:

“如今首夏清和,芳草未歇。這裏山光適人,林翠風涼,我們正好散發乘涼,開軒閑臥,跟著秦王好好享受享受,到時再來解決太子募集勇士的問題。”

聽杜如晦如此一說,李世民頓時放寬了心。他知道,這位先生如沒有周全巧妙的安排,是不會這樣輕鬆調侃的。於是,盯著杜如晦說:

“話雖如此,這事就你們知道,讓本王著急,這天底下,哪有這樣做臣子的。你還是快快把你們的安排都與本王說了,也好讓本王放心。否則,今宵大家都隻能在這裏,一直商議下去。”

聽了秦王的話,房玄齡開口道:“楊文幹乃慶州都督,原是太子府慕僚,是太子一手提拔到慶州上任的。這人雖然頗有文才,但卻並無謀略,做了慶州都督後,別的事不做,就是大張旗鼓地收羅俠客武士,還公開說是為太子府用。現如今,他已招募有二千零四十三名俠士,兵器也已打造出來,就缺鎧甲裝備。”

“參軍對彼,如何知之如此詳細?”李世民頗感興趣地問。

房玄齡聽了,對杜如晦看了一眼,說:“這都是如晦的功勞,是他精心設計,在楊文幹招募的壯士中,安插了幾名我們的親信。”

“這真是太好了,先生,我要重賞你。”

“這可不行。”杜如晦說:“此計的提議,還是他房玄齡。”

“好了,我就重賞你二人。”

“重賞倒不必。”杜如晦說:“既然秦王關心,我們就把下一步的打算說出來,還請秦王明示。”

“快說!”李世民催促道。

“下一步,我們就派黃鐵去與楊文幹聯係訂做鎧甲之事。待交貸的那一天,請秦王設法通過宮中之人,將此消息透露給皇上,讓他派禁軍去當場捉‘奸’。到時候,太子縱有千張嘴,也難逃私募兵勇,企圖謀反之兼。”

“那黃鐵是何人?”

“秦王怎麼就忘了?前年你到西山守獵,在林中,發現一商人被砍倒在血泊中,是秦王你救了他,還給了百兩黃金讓他在京城繼續開他的皮貨店。”

“是他,好!隻是,這麼對待太子,是不是……太過了一點?”

“不過。”杜如晦坦然地望著李世民,說:“長安城中,太子的勢力已遠遠超過秦王,可他還要再招壯士,其用心可見。況且,皇上何等英明,盡管人贓並獲,也不會相信太子謀反,隻不過對他違旨私下募集兵勇之事,會給一些懲罰、一些警告、一些限製。這,正是我們需要的。”

李世民聽了,沉思著點點頭。在心裏對自己說:手足相殘,本不是我願意,可人在宮中,為了自保,又不得不如此。隻是本為同根生,相煎也不能太急,縱然是狠狠地回敬他一掌,也還是要手下留情。

正想著,有人來報:

“秦王妃到!”

李世民聞言,大喜,急忙出來,迎接他的長孫王妃。

第二節、拘捕太子

103、

仁智宮雖是在玉華山中,卻是李淵登基以來所建的幾座行宮中最大的一座,宮門雄偉,宮殿巍峨。其中玉華殿,更是氣勢壯觀,陳設豪華,是為正殿。

李淵雖說出身王侯,顯貴之極,但在任太原留守之前,卻一直不得誌。任了留守後,又一直在為皇位而戰。原來是身份顯赫,心比天高,而卻是位卑職低,忍辱負重。後來是箭在弦上,寶刀出鞘,指揮大軍,攻城掠地。直到六年前,總算爭到皇位。雖說可以稱孤道寡,三宮六院,終是還沒有結束天下的割據。西有薛舉父子,北有劉武周、梁師都,東有王世充、竇建德,他們都已稱皇稱帝,擁有重兵,隨時都有可能,取唐而代之。如今,這些個皇帝總算一一掃除,對唐王朝的威脅也蕩然無存。在這六年中,他李淵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兢兢業業地治理他的大唐帝國。經過他六年的治理,無論是政治、法律,還是經濟、文化,大唐王朝都已有了新的氣象,步入了他李淵心儀的正道,開始進一步的完善和繁榮。李淵突然感到,他經登上了自己人生的巔峰,雙腿已經乏力,再無從前的那股勁,頭腦也遲頓許多,再無從前那般敏銳。

李淵畢竟度過了勞勞累累的青年和壯年,而今已經58歲,就是躺在佳麗那香酥的胸口上,也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正在走向老邁,更有了走向老邁人的那份睿智。在人生的顛峰上,他憑高俯瞰未來,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往後的路,也清楚地知道自己這一路下去,將需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李淵雖說已經做了皇帝,到了這樣的年齡,也象所有睿智的老人一樣,開始變得實際,也開始變得寬容。除了權力和榮譽,他開始思考自己,比較實在地來對待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他要擁有;平凡而充滿樂趣的生活,他需要。李世民平定了劉黑闥之亂,在大唐王朝廣袤的土地上,就隻剩下了朔方的梁師都還在抻著。這是個沒多大能力的家夥,隻要派吏部侍郎殷開山去,就可以解決。於是李淵下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