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朱玲是“80後”文學青年,跨入文學門檻也就是四五年時間,但是她進步很快,尤其是在報告文學創作方麵,堪稱進步喜人。
最初接觸的朱玲的文字是她的一篇散文,遣詞造句中規中矩,文章布局也合情合理,但是通篇看下來,總覺得缺少靈氣,而且沒有脫離學生腔,就像一池平靜的淺水,幹淨卻少了漣漪,難以撼動讀者心靈——原因是缺少閱讀。
於是我說,多讀些書吧!建議她讀些報告文學,因為好的報告文學不乏激情——這是對她文字的彌補。
朱玲是個敦實的人,於是她就找來一些報告文學名篇,認認真真閱讀起來。到底是寧波大學中文係才女,幾部作品讀下來,心裏已經有所悟。幾個月後,恰有鎮海籍著名漫畫家朱根華先生來鎮海,於是她決定嚐試寫篇關於朱根華先生的報告文學。
這是朱玲報告文學的處女作。
相比之下,朱玲第一次的報告文學寫作堪稱順利,一是朱先生十分配合,采訪十分從容;二是寫作對象是很有故事的單個人物,文章有事可敘,結構相對簡單,容易把握脈絡。這篇洋洋萬言的報告文學在《鎮海潮》刊出後,受到了同仁的普遍好評。自此,朱玲對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產生了興趣,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
筆者以為,在文學的各類文體中,報告文學是頗需功底的一類文字。它的“報告”屬性,決定了所寫對象必須完全真實,這就局限了作者天馬行空式的思維馳騁空間,給寫作劃定了“楚河漢界”;但是它的“文學”屬性,又需要作者在有限的空間裏開展充分聯想,運用各種文學手段盡情發揮。這種獨特的“遊戲規則”,決定了報告文學的寫作難度。假如沒有準確駕馭文字的功底,或者缺少在一定空間裏的必要的形象思維天賦,要寫出一篇感人的、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也就難了。
但是朱玲成功了,盡管她還有許多尚待提升的東西。
有一段時間,朱玲寫得很苦,因為她要寫作的對象,是時間和空間跨度都很大的題材,而且,這是她完全陌生的範疇。那年鎮海區作協集體創作一部關於歌頌鎮海農村改革開放30年成就的報告文學,朱玲承擔了關於土地改革的部分。對一名“80後”來說,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件,她甚至未曾聽說過,何況她從小一直生活在城市裏。
她有些發愁,但是沒有退路,事情還是要踏踏實實做。那段時間,朱玲到處找人采訪,她找當年經手此事的老幹部,找農村土地改革的當事者,還四處查詢各種資料,搜集了許多素材。等到一大堆材料搜齊擺在麵前,她犯難了,這麼多的材料,該怎樣組合?從何處入文?
不過,最後她終於寫出來了,而且寫得很不錯。
有了這次經曆,朱玲對寫報告文學的信心足了,雖然困難還是存在,每一次她都犯愁,但是每一次都寫成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寫得好。
這本集子裏收入的報告文學,就是她這幾年學習實踐的成果,其中有反映新中國六十年鎮海國辦文化發展的曆史題材,有描述新世紀社區文化建設新事物的題材,也有讚美新時期當代農民依托科學技術發展近郊型農業的題材。這些題材的總合,使朱玲的報告文學既有曆史的深度,又有當今時代的新氣息。這就是朱玲報告文學的魅力所在。
朱玲還是個文學新手,就文學而言,她才剛剛起步,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隻要始終堅持,咬定青山不放鬆,她一定能夠寫出更優秀的作品,因為,作家從來都是從新手開始的。
徐誌明
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