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存在僥幸心理
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保健行為,首先要建立健康意識。思想認識不明確。便難以付諸行動,行動了也可能不正確。
建立好習慣雖然重要,但許多人在一開始時卻沒有有意識地去建立,而是聽其自然發展,怎麼方便怎麼舒服便怎麼辦,在不知不覺中,習慣形成了,這時候才對其“好”“壞”加以注意,但為時已晚,習已養成,一旦發現所養成的是壞習慣,因為有惰性,又沒有決心去改,就這麼日複一日地維持著原狀,受了損害還不覺得,這是什麼原因呢?
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保健行為,首先要建立健康意識。思想認識不明確,便難以付諸行動,行動了也可能不正確。或因健康意識不強,或恒心、決心不夠,雖行動但受到各種幹擾便會輕易終止,而不堅持。習慣對於保健行為就存在著嚴重的影響——或者促進、或者幹擾保健。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銀行和加油站,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監獄和耗油站。這道理有的人還不明白、不知道、不理解、不明確;有的人雖然有所了解,但由於健康意識薄弱而不能付諸實行,結果是懂了等於不懂;或者存在僥幸心理而不能自覺堅持,淺嚐輒止,知難而退,遇阻則疑,不了解習慣力量之大、矯正之難。列寧曾經說過,最可怕的是千百萬群眾長期形成的小農經濟習慣。壞習慣一旦養成,保健意識若與之相衝突,他還是依從舊習慣——雖然明知其是錯誤的,但習慣已成自然,積重難返了。21世紀需講究“健康的智商”簡稱“健商”,指一個人應具備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健康行為去除以已具備的,商若為1則為健康,小於1則為亞健康或疾病。
最典型的例子是戒煙,我國已成為“吸煙大國”,癮君子的隊伍已洋洋三億之眾,成年人吸、男子漢吸之外,如今已成了“婦孺齊上陣”之勢了。青年女子吸,少年兒童吸,已成為我國煙民的新特點。戒煙的宣傳已達數十年,但收效甚微,甚至煙民的隊伍還在壯大。明智者指出:我國這種男女老幼齊上陣的吸煙狀況,已無異於第二次鴉片煙戰爭。
國外的狀況雖不及我國這樣嚴重,但也有相似之處,他們的戒煙宣傳也已開展了數十年,也是收效甚微。例如美國,盡管統計數字表明,煙民大軍略有收斂,但重度吸煙者卻有增無減。尤其是青少年和女性,吸煙者的比例在穩步上升,其勢令有識者擔憂。國外的許多寫字樓內謝絕吸煙,但在樓周圍的空場上,三五成群的紳男仕女們愜意地在吞雲吐霧,悠閑自在,其樂融融,卻是合法的。可見吸煙是個“世界問題”、“全球惡習”,究其根本,還在於習慣及健康意識不強使然。試探心理、從眾心理、擺脫心理、瀟灑心理、僥幸心理,使他們從嚐試到習慣,從習慣到不願意改,或者不成功的戒煙又增加了吸煙的“決心”。關於健康意識不強導致戒煙難,有一個生動的例子:一位專治肺癌的醫生一共經手了500名肺癌患者,其中一半多是吸煙的,此醫生都勸其立即戒煙,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這些患者都戒了煙。本來,他們也知道吸煙會致癌,但“怕”的程度很低,抱著“不一定得肺癌”的僥幸心理還是照抽不誤,現在,真的得了癌了,僥幸心理蕩然無存,又真的怕死,健康意識才頓時增強,隻有此時,戒煙才真的有了決心,才反思過去的僥幸心理的不對。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事實已一再證明其危害健康,影響壽命,其中的科學道理也幾乎盡人皆知,但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上,習慣卻占了上風,壓倒了不牢固的健康意識,人們頭腦中的僥幸心理才經常成了習慣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