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是殘疾人成功者的典型代表。當她生理上麵臨不幸的時候,她是如何成大事的呢? 海倫剛出生時是個正常的嬰兒,但當她19個月大時,卻變成了又盲又聾的小啞巴。
生理的劇變,令小海倫性情大變,稍不順心,她便會亂敲亂打,野蠻地用雙手抓食物塞入口裏;若試圖去糾正她,她就會在地上打滾亂嚷亂叫,簡直是個“小暴君”。父母在絕望之餘,隻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一位老師照顧她。
所幸的是,小海倫在黑暗的悲劇中遇到了一位偉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著不幸經曆的女性。她在14歲時得了眼疾,幾乎失明,後來,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學校學習凸字和指語法,後來便做了海倫的家庭教師。
從此,沙莉文女士與這個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鬥爭就開始了!洗臉、梳頭、用刀叉吃飯都必須一邊和她格鬥一邊教她。固執的海倫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力反抗著嚴格的教育。然而最終,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絕對沉默世界裏的海倫溝通的呢?
答案是這樣的——信心與愛心。
仍然是失聰、仍然是目盲的海倫,憑著觸覺——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學會了與外界溝通。她10歲多一點時,名字就已傳遍全美,成為殘疾人的模範——一位真正的以殘疾之身而成功的人。
1893年5月8日,是海倫最開心的一天,這也是電話發明者貝爾博士值得紀念的一天。貝爾博士在這一天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國際聾人教育基金會,而為會址奠基的正是13歲的小海倫。若說小海倫沒有自卑感,那是不確切的。幸運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裏樹起了堅定的信心,完成了對自卑的超越。
小海倫成名後,並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這個20歲的學習了指語法、凸字及發聲,並通過這些方法獲得超過常人的知識的姑娘,進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發現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興奮異常,不斷地重複說:“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四年後,她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受到大學教育的盲聾啞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海倫不僅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和寫稿。她雖然是位盲人,但讀過的書卻比視力正常的人還多。而且,她寫了七本書,比“正常人”更會鑒賞音樂。
海倫的觸覺極為敏銳,隻需用手指頭輕輕地放在對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把手放在鋼琴、小提琴的木質部分,就能“鑒賞”音樂。她能以收音機和音箱的振動來辨明聲音,又能夠利用手指輕輕地碰觸對方的喉嚨來“聽歌”。
如果你和海倫·凱勒握過手,五年後你們再見麵握手時,她也能憑著握手來認出你,知道你是美麗的、強壯的、體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滿腹牢騷的人。
這個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殘疾的“造命人”,其事跡在全世界引起了震驚和讚賞。她大學畢業那年,人們在聖路易博覽會上設立了“海倫·凱勒日”。她始終對生活充滿信心,充滿熱忱。
感恩箴言
擁有堅強的意誌,完成生命的自我重塑,她的信心來源於哪兒呢?來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她是那麼的弱小,極度的自卑,可最終卻有如此成就,不但戰勝了自我,還創造了生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