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南越王墓
秦末漢初,我國的兩廣一帶曾經存在過一個小國家,
叫南越國。南越國的首都,在今天的廣州,皇帝姓趙。第一
代皇帝趙佗,原是秦朝南海的一個縣令,為人十分精明強
幹。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時,他逐步取得了嶺南的控製
權。南越國一共傳了五帝,93年。南越國的第四、五位國王
合起來的時間隻有三年,因爭奪王位,兄弟相互殘殺,來不
及建立陵墓,國家就被漢朝滅亡了。第三代國王的陵墓,三
國時期孫權派人挖了,從中挖出了玉璽、金印、銅劍等東
西。孫權還聽說第一代南越王墓中的寶物很多,派了上千
的士兵到處尋找墓,沒有找到,隻得作罷。第二代南越王的
陵墓則是個謎,史書之中從未提起。這座陵墓在哪兒呢?
廣州城北是風景如畫的越秀山。越秀山的最西端是一
個名字叫象崗的小山頭。傳說南越國第一代皇帝趙佗曾在
這裏築“朝漢台”。明朝擴大廣州城的規模,象崗一帶成為
北城門所在地。清順治年間,在象崗上興建炮台,是廣州城
北的軍事要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象崗還劃為軍事禁
區。七十年代,隨著大陸與台灣之間形勢的緩和,象崗不再
作為軍事區。數年之間,一幢幢的高樓大廈在象崗周圍矗
立。為了興建著名的中國大酒店,還把象崗北側的山坡削
平,象崗成為一個孤堆。八十年代初期,廣東省政府基建部
門決定削平這個孤堆,大約花了三年的時間,把孤堆削低
了17米,然後將削低的地方整理成近5000平方米的地塊,
計劃在這裏建造4幢高層的公寓樓。就在開挖牆基槽時,
發現地下有成排的大石板,情況十分異常。工地的負責人
及時把情況報告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同時暫停施工,
保護現場。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經過3天的勘查,初步
弄清這是一座嶺南地區罕見的漢代大型石室墓,其規模之
大,保存之好,可能是嶺南地區之首,墓主的身份肯定也非
常高。總之,這將是一座極其重要的考古大發現。
鑒於事情重大,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立即將此事報
告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同時電告國家文物局,隨後又
專門派人到北京向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
所詳細彙報。遵照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考古研究所名
譽所長夏鼐先生的意見,由文化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名
上報國務院,請求批準發掘。1983年7月1日,國家文物局
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領導和專家同到廣州,帶來了
國務院同意發掘的批示和田野發掘證照,並勘察發掘現
場。廣東省和廣州市的黨、政領導對這次發掘十分重視,為
了協調和有利於發掘工作的開展,由廣州主要領導牽頭,
成立了發掘領導小組。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幫助下,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和廣州市文物
管理委員會三方派人組成“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下設發
掘組、技術組、保管組、行政組。在中國考古史上,象這樣陣
容強大、組織嚴密的考古隊伍並不多。正是由於這支隊伍,
廣州象崗漢墓的發掘才保證了高度的科學性,成為一次經
典性的考古發掘。
考古學是一門人為性很強的科學,人的因素占據絕對
的重要性,科學和非科學往往就存在於考古人員的舉手投
足之間。中國政府對大型古代遺存的發掘一直控製很嚴,
對考古從業人員有著嚴格的管理製度。正因為如此,新中
國建立以後,中國考古學迅速發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
中國,考古早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考古發掘和研
究的水平得到了國際上的讚許。同時,隨著經濟改革開放
的加速,旅遊越來越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許多
考古場所被開發成為旅遊景點。一些不具備高水平考古發
掘的文物單位,或是為了迎合地方政府、或是迫於地方政
府的壓力,采用先斬後奏的辦法,發掘了一些不該由他們
主持發掘的考古遺存,結果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這種現
象在八十年代有蔓延之勢,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
同樣急需發展經濟的廣東,廣東省和廣州市的處理方法顯
示了高瞻遠矚的胸襟。後來,廣東省和廣州市有關部門改
變了建樓造房的計劃,在象崗為這座墓葬專門興建了博物
館,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考古與經濟建設結合樹立
了一個成功的典範。
象崗漢墓是怎樣的一座漢墓?它為什麼如此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