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消除心中的怒氣
玲子人是不錯,可就是脾氣太大,常常會因一點小事而怒氣衝天,攪得整個家都雞犬不寧。這一次她可算是嚐到了教訓,吃了大虧。
有一天,玲子下班回家,一進門就沒有好氣,可一轉身發現丈夫今天下班早了,正在那裏樂嗬嗬地看電視。於是上前大聲地和丈夫吵起來:“你不知道我上班回來晚嗎?為什麼回來不去做飯啊?”
“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到家啊,都準備好了,你自己去做吧。”丈夫也有些生氣了。
與丈大的爭吵不斷地增溫,由於語言過激,兩人互相打鬥起來。玲子一見對方還了手,一怒之下,背過氣去,丈夫見狀急忙收手,馬上呼人搶救。玲子終於在眾人一陣手忙腳亂的救治下,緩過這口氣來。可是卻落下了終身都無法治愈的毛病——手腳抖顫,給自身和家庭生活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氣大傷身,像玲子這樣為了一點不值得的小事就無節製地動怒,而給自己招來無妄之災,實在不值得。
醫學上認為,人在發怒時,體內的腎上腺素含量會明顯增高,促使交感活動性物質增加,誘發血管緊張素增加,促使小動脈收縮痙攣,致使血壓升高。同時,發怒時還會導致心跳加快,耗氧量增加,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心絞痛,心律失常等。憤怒還可以使人的食欲降低,消化不良,出現消化係統功能紊亂等。
發怒既然如此損害身心,那麼我們是不是就要把怒火壓在心底?當然不是的。有研究證明,怒氣如果得不到宣泄同樣損害健康。英國有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積貯在心中的怒氣就像一種勢能,若不能及時加以釋放,蓄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爆發,很可能會釀成大禍。
正確的態度是疏泄怒氣,適度釋放,我們可以將心中的不滿坦率地講出來,如找知己好友無所顧忌地去傾訴,或利用寫信、寫日記的形式使怒氣在字裏行間得到排解。也可以到室外打球、跑步、爬山,對著曠野高聲地呼喊,呼吸新鮮空氣,讓怒氣發泄出來;亦可通過埋頭工作或欣賞一段樂曲的方式來轉移情緒,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容易動怒的人,光知道如何去發泄自己的怒氣是不夠的,最主要的是能養成包容、寬解的習慣,減少怒氣,知道如何製怒,才是上策。
為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的人,經常會迷失在自我毀滅和受害角色之中。一個人應該學會正確地疏泄怒氣,卸下傷害和生氣的沉重負擔,找到一種全新的感覺,讓自己重新擁有活力、自由和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