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一道算術題?(1 / 1)

8.一道算術題

◎文/張斌

朋友從廣州來到蘇州找工作,為了一個漂亮的借口:“蘇州與故鄉(故鄉遠在武陵群山中端)處在同一緯度上,從地理意義上說,我沒有流浪。”我一時找不出話語來反駁,因為,一個遊子永遠無法拒絕故鄉。

朋友的話很多,大多與故鄉有關。他那嘮嘮叨叨拉家常式的話語常使我產生幻覺:一個離家幾十年的老人,在向我打聽有關故鄉的事情。話多為反問,常常讓我無話可言。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雜濤》:“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本空”為世界觀,以自然適宜為人生哲學的王維,即使在故鄉這樣宏大的敘事上,也顯示出了超拔於清淨與廣大的從容恬淡。

其實,朋友並不要我回答。因為,每一個遠離故鄉的人,需要的是一種心理的呼應、一種情感的融合、一次思想的回歸。

晚上,朋友點名要到一家叫“湘味餐館”的飯館吃飯,他說,那裏有故鄉的味道。進去時,我一再強調,今晚,不談故鄉。

沒想到,三杯兩盞淡酒下肚後,我們不約而同地就談到了家,談到了父母,談到了故鄉。朋友突然問我,春節回不回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回。我找了很多理由:比如臘月二十六才放假,路上得花四天多的時間;比如春運車費太貴車票太緊;比如上班時間早,在家待不了幾天……朋友打斷了我,一臉的苦笑。

他癡癡地盯著手中轉動的酒杯,壁燈柔和的紅光映在他的臉上,若隱若現。旁邊,有幾個和我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正在談論買車票回家的事情,抱怨票難買,家難回。朋友端起酒杯,對我說,這裏麵有家的影子,然後一飲而盡。

我知道,朋友要醉了。朋友說:“我沒醉。你算算,這輩子我們還能和父母見幾回?”我頓時緊張起來,我不敢想。

有人說,家就是有個人點著燈在等你。

娘說,家就是屋頂的炊煙。

從最初屋頂縹緲的炊煙,到日思夜盼的家信,到隻能在璀璨的夜燈下遙想,我對家的概念變得逐漸抽象起來,以至於現在我找不出一句完整的語言來闡釋家的內涵。種種跡象表明,我離故鄉漸遠,離家漸遠,離爹娘漸遠。

朋友說:“你算算,爹娘現在50多歲,假若他們能活到一百歲,我們保證一年能回去一次,還能夠見幾回麵?倘若有事耽擱,兩年或者更長時間才回去的話……”我打斷朋友的話端起酒杯猛一仰頭,劇烈的辣味刺激著全身每一根血管,久久不能釋懷。

第二天,朋友回去了,他已經有兩年沒有回家了。

我仍然沒有回去。我說我要在朋友返回之前算完那道算術題:這輩子,我還能見爹娘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