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
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
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了解
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
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
一驚。
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
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麵!
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
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
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
裏,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
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麵去!
上善若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為人之鑒。
仁者樂山,智者愛水。智者愛水,在於水的品格。老子認為人生若水,“上
善若水”。
人生若水,指的是人當潔身自好,其品行像一泓清水一樣清澈透明,其生
存意誌當像山澗溪流淙淙而下,歡快奔流,直至江河大海,永不停息。
“上善若水”,是指人生達到的一種境界。老子認為當一個人處世若水之
謙卑,存心若水之親善,言談若水之真誠,為政若水之條理,辦事若水之圓通,
行動若水之自然,交往如水之清淡,人品若水之純潔時,便進入了“水”之境
界,這就達到了一種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
水,陰柔無比,無形卻無不形,隨圓而圓,隨方而方,甘心停留於最低窪和
最髒處,那樣安於卑下不與萬物爭,天下之物莫柔於水,但任何攻堅克強的東
西都不能勝過它,因為世上沒有別的東西可替換它,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與
它相比。即使平靜無瀾的水流下也潛伏著強大的力量。大江大河從遠處眺望,
表麵上平波如鏡,但是你隻要一接近就會感到江水的宏大氣勢,處處暗藏漩
渦,隱伏著巨大的能量。一個人並不需要處處占上風,出風頭,也不需要處處
與人相爭,隻要像水那樣,具有柔軟,謙虛和蘊藏力量的素質,就能在不知不
覺中戰勝對手,此乃為以柔克剛之理。
水總是向著低處流,百川歸海。大海之水,浩瀚無比,它之所以能成為百
川之王,就在於它心胸開闊,甘為下者的緣故。有道是“空穴來風”、“有容乃
大”。琴瑟和鳴,簫笛同奏,之所以能發出悠揚婉轉,美妙動聽的聲音,就在於
它們有“空”有“容”。如果人能夠從水中受啟迪,向水看齊,那麼,一定會虛其
心,去其強,甘為人下,為而不爭,進入到一個更高的自由境界。
水又為“通達之渠”。人們也將彼此間看法的交換,稱之為“溝通”,從文辭
上就能看出與“水”有相當的關係。水,避高趨下,營造形勢,包圍並吞,無所不
及,無孔不入。中國的“溝通”哲理,從文字上已看出巨大的端倪。中國式的溝
通,並非如同西方談判的絕對方式,談得成就決議,談不成就破裂走人。而是
經過模糊的過程,達到明確的結果。先是必須避開對方的堅持,再將他的堅持
化成對我們意見的助力,化成與我們看法的融合;最後,共同達成我們的目
的。中國人的溝通,似“水”融入各種物體般地柔和,在包容後,卻無一不化為
水的一族。水的形體雖變化萬千,可為固體、液體、氣體,但其本質卻永遠是
水。所以,中國溝通哲理的智慧,就是若水之圓通。
人生塵世,很難免除私心雜念的幹擾和官權利祿的誘惑。激烈的競爭、金
錢的崇拜、生活的變幻、信息的更新、欲望的膨脹等等,都讓現代人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