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五章:伏龍壇(1 / 3)

而長遠來講......站在客官的角度上,李維有些可憐突厥這個民族。

當孫子當了許久,好不容易凶猛了起來,耀武揚威不過十多年,便又被按在地上錘,直接錘到亡國。

關鍵是複國之後,又被錘了一遍!

隻有那些舉族搬遷到西亞的,日子才好過很多。

所以,空桑派呆在東突厥的領地裏挺好。

槍械能讓遊牧民族變得能歌善舞,武學同樣也能。

且對於中原漢人來說,在使異族歸化這一點上,武學的作用說不定要比槍械還要來得好用些。

畢竟書寫武學秘籍的是漢字,大多武學之中摻雜的知識也都與漢家有著莫大的關係。

在武學的強壓下,突厥自會俯首,然後他們必然也會想方設法的接觸到武學。

無可避免的同化也正是因此開始。

當然,這說的有些遠了,李維也知道,單憑一個空桑派想做到這點還是有些難度,且各大武學門派也並不適合來幹這活計。

真動手,還得是讓啟國來幹。

正好,隨著武學在長安以及一些上級軍隊的普及,啟軍的戰鬥力可謂是節節高升,征戰的節奏也變得極為豪放迅速。

中原洛陽才下,李世民回長安,但啟國的軍隊已經開始往河北彙聚了。

武學的出現,讓啟國一統天下的大致進程加快了兩年左右。

當然,啟國拿下竇建德之後,這個說法才會成立。

而李維也十分期待一個穩定繁榮的中原國度,以及暢通的絲綢之路重新出現。

畢竟繪卷之中還未出現的門派可不少呢,其中一些和善中立的,倒也能夠與其他門派相處。

可一些極端唯我的,就得換個地方安置了,中原已經有了血犼教,東突厥有了空桑派,東南海域的布局也已經開始。

所以一些門派得走的更遠一些。

李維的目光也得放的長遠一些。

同時實力也得往上拉一拉。

武當的七品,九品混元內功,少林九品混元內功,以及其他門派一些武學都給兌換學習了一遍,其中所學最多的,自然是獅相門武學。

小較之時李維獲得的獅相聲望,足夠他將獅相門除過內功之外的武學一路學到隻剩下一門七品!

而這剩下的七品,也隻是差了三五百聲望,隻需等上幾天就能兌換學習。

適應實力的暴漲之後,李維發現自己如今內氣水準已經堪堪踏入六品,隻是目前他還沒有掌握哪怕一門六品武學。

雖說武當派龐大的初始聲望足夠讓李維兌換一門武當六品內功,但奈何武當六品內功乃是純陽屬性,正好與李維如今的玄陰內氣衝突,不然李維實力或許還能更進一步。

當然這也急不得,門派聲望的獲取本就不是一時之功,將各大門派鋪展開之後,聲望自然會逐步獲取。

畢竟像是獅相小較這種事情,總不能隔山差五就來一出吧。

而眼前,李維長遠的目光放到了南方。

但並不是界青門所在的地方。

還要更南,還得向東一些。

單雄信的南下隊伍走的頗為艱難。

年過半百的漢子在無可違逆的大勢與命運的強壓之下,終於放棄了複仇的念頭,帶著對人生的極度茫然,領著一萬人南下蠻荒之地。

此時他們正處在廬州,並準備停留片刻後繼續南下,讓隸屬於啟國的杭州郡十分緊張。

這個攏共隻有八個縣城的小郡對於單雄信想要借道的話自然是不信的,戒備滿滿,時刻準備......準備先虛與委蛇。

打肯定是打不過的,固守求援估計也不大行,所以若單雄信來犯,投降不可選,那就隻有憑城塞固守的同時努力滿足單雄信的需求,期盼著他能盡快離去。

隻是他們這個選擇讓單雄信很為難。

麾下軍力消減至一萬,裝備糧草肯定是因此富裕了起來。

可這也沒法讓單雄信能一直待在廬州不動。

雖說廬州與杭州郡都挺荒涼的,屬於啟國沒什麼心思關注的地方,但待久了,啟國必然會派兵過來。

在洛邑與洛陽城中,單雄信是見識過李世民麾下的兵士實力的,不止如此,單雄信還見識過李世民麾下的武者。

和成初當然沒得比,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但也就是這樣,單雄信才更為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