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把握機遇的袁隆平?(1 / 1)

66把握機遇的袁隆平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1953年到1966年,袁隆平一邊在安江農校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他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留下種子,第二年再播種看它的表現。

袁隆平是個有心人。1962年,他在一塊田裏發現一株特別大的稻穗,結實飽滿、整齊一致。他喜出望外,馬上把稻穗采下,小心翼翼地保存好。第二年,他把種子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獲。結果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令他大失所望。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他坐在田埂上想:為什麼會失敗了呢?他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600千克,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他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在研究的初期階段,為了獲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連續兩年的酷暑季節,頂著烈日、大海撈針般地尋覓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和附近生產隊的稻田裏,在前後共檢查了四個常規水稻品種的1.4萬多個稻穗後,終於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當時學術界根據流行的經典遺傳學斷言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甚至說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然而無論是科學道路上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幹擾、破壞,所有的磨難都無法動搖袁隆平執著的夢想。他堅信實踐才是真正的權威,火熱的生命加上知識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

1966年,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袁隆平對獲得的科學數據進行了分析整理,撰寫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權威雜誌《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這篇文章標誌著我國雜交水稻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隨後的30多年間,他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袁隆平用知識和汗水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寫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