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眼見為虛,耳聽為實?(1 / 1)

5眼見為虛,耳聽為實

多年來,人們獲取外界信息,觀察認識世界,主要依賴眼睛,以至於耳朵成了聾子的擺設,極少派上用場。隨著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耳、鼻、舌等感覺器官的認知作用日漸凸顯,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前,鳥類學家發現鳥的新種往往靠眼睛。一種鳥的新種被發現、被鑒別,耳朵總是不被重視。

但是,美國鳥類學家泰德·帕克卻打破常規,利用聽覺發現了鳥的新種。他想,鳥在林中飛,森林那麼大,樹木和藤蔓長得那麼密,林中光線不足,鳥在枝上啼,對樹上的鳥不是看不到,就是看不清,要判斷一種鳥是否是新種,真是太困難了。要是用槍把鳥打下來,那麼肯定有許多鳥被無辜地打死,成了冤死鬼。

他經常想,鑒別某隻鳥是否是新種,為什麼一定要看它的羽毛、體態呢?為什麼不可以辨別它的聲音呢?每一種鳥都不僅有自己的色彩、特有的羽毛、與眾不同的體形,而且有不同的鳴叫聲。形態特征可以用眼睛去觀察,鳴叫聲可以用耳朵去辨別。每一種鳥都有自己獨特的鳴叫聲,這就像人一樣,每個人有不同的指紋,也有自己獨有的聲音。要發現新的鳥種,不一定非要用形態鑒別法,用鳥語鑒別法同樣有效。

這一想,打開了思路,為他的研究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麵。他來到亞馬遜河畔的原始森林中,這裏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物種最為豐富的地方。由於近年來這裏不斷地砍伐森林,不知有多少新的物種(包括鳥類)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就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他在森林中跋涉著、尋找著,不時側耳傾聽著林中鳥的啼唱。森林中的鳥兒們有時放開歌喉,大聲獨唱;有時則是群鳥合唱,聒噪一片。各種鳥的鳴叫各有特點,有的怨艾,有的熱烈,有的急促,有的悠揚。帕克花了5年時間,錄製了幾千種鳥的啼叫聲。他聽覺敏銳,在工作中熟識了不同種鳥的啼叫聲,即使看不到鳥,隻要聽聽鳥叫,就能判斷這是一種什麼鳥。這些錄音,是一部珍貴的鳥語典,是鳥的檔案庫,用它可以鑒別鳥種,發現新鳥。

有一次,他又來到亞馬遜河畔的森林。忽然,他聽到一陣陌生的鳴叫聲。這是一種完全新穎的鳥叫聲,以前他從來沒有聽到過,他的“鳥聲詞典”中沒有它的檔案。直覺告訴他,這是一種新鳥,發現了它,就是發現了一個新的鳥種。

他小心翼翼地沿著鳥聲在叢林中一點兒一點兒地走近小鳥棲息的樹枝,生怕驚動了這隻鳥。從樹葉的隙縫中一看,他感到一陣失望。看上去這不是一種新鳥,而是一種普通的霸翁類食蟲鳥。

他猶豫了一下,想放過這隻鳥。但繼而一想,自己熟悉各種鳥的叫聲,這隻鳥的叫聲卻很新鮮。鳥並不知道下麵有人正在注意它,還在枝上鳴個不停。帕克細心地聽著,他在心裏掂量著,從叫聲看,這是一個新種。最後,他下定決心,決定相信自己的耳朵,要仔細鑒別一下,以免錯過了一次發現的機會。他舉起了槍,決心擊落它,看看它是不是一個新種。

“啪”的一聲,鳥應聲落地,帕克走上前去仔細一看,這種鳥果然與霸翁鳥非常相似,但並不是霸翁鳥。它與以往的霸翁鳥不同,有著橙黃色的眼睛。原來,這是霸翁鳥的一個亞種。

創新感悟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是經過人類實踐檢驗了幾千年的一個簡單的道理。但正是這句話,使帕克的發現陷入了困境,直到他有一天決定相信耳朵的時候,才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