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圍殺(1 / 2)

王祿恩的屍首已經被收斂進棺槨,穩穩當當的安置在偏殿搭起的靈棚中。

武卓到雲龍觀的時候,兩個小道士正蹲在靈棚裏,守著火盆嘴裏叨叨姑姑的燒紙。

後山向陽坡的墓坑已經挖好,連墓碑都立上了。

武卓看到棺槨的一刻,淚水再次止不住的往下落,渾渾噩噩的被人套上孝衣跪在偏殿燒紙。

應該是不想喪事辦的太過清冷,楊安達和瑾善道長在前一天,通知了幾個王祿恩當年的熟識。

不曾想消息傳得極快,一天裏陸陸續續來了二十幾波人祭拜。

其中一部分是早年的熟識,一部分是孫思邈的徒子徒孫。還有一些是當年被王祿恩救治或救助過的人家。

這些人或三三倆倆結伴而來,或攜子侄後輩前來吊孝。年齡大的祭拜一番便離開了,年輕的則大多留下來參加送葬,讓原本清冷的雲龍觀有了幾分人氣。

眼見好多不曾想到的人會聞訊趕來,慈眉善目的瑾善道長不由感慨,大唐人骨子裏還是淳樸念舊的。

楊安達也說,就是喪事辦的倉促。如果早幾天通知,估計長安那邊都會有很多人趕來。

作為王祿恩的嫡傳弟子,武卓跪坐在家屬位上,一整天都在應對前來吊孝和祭拜的客人。

直到鄰近黃昏,瑾善道長宣布時辰已經到。

武卓按照楊安達的小聲提點,抱著火盆站到了送葬隊伍的最前麵。

瑾善道長一聲長吟,頗有些規模的送葬隊伍緩緩行至後山。

隨後在瑾善道長的悼文聲中,幾名道士用纜繩將棺槨送入葬坑。

待武卓在葬坑西北角點上一盞油燈後,眾人合力鏟土回填。

墳包堆起,墓碑前擺上供奉點燃香燭。一眾道士的念經祈福聲中,武卓流著淚跪拜、燒紙。

直至天色完全黑透,簡單的葬禮流程算是走完。一眾人回到雲龍觀用飯時,幾個道士接連把木桶、蒸屜抬放到觀外的空場上。

不多時,散播在龍雲觀周圍的幾隊兵卒,懶懶散散的在空場彙合。

他們在周圍防範了一天,此時已經早已人困馬乏。

帶隊的校尉在兵卒排隊打飯時大聲吆喝:“快些進食,飯後護送小神醫回去,兄弟們今兒的這趟差事就算走完了。”

兵卒們不知道什麼小神醫,但知道武卓是出入長公主府的人。

所以,盡管走了一趟苦差事,但一個個的都悶頭吃飯,不敢胡亂說抱怨。

喪事的飯食很簡單,參加送葬的來客們都是草草用一口意思一下,便紛紛告辭。

武卓逐一表示感謝,恭送客人的當口,兩隊各十幾道黑影,分別穿過雲龍觀西側和東側的山林無聲抵近。

西側的一隊各個背負弓弩,借用飛虎爪翻入觀內空置的西跨院,而後順著牆根繞至前院。

湊成一團,悄然蹲伏到正門西側罩房的陰影裏。

東麵一隊與龍雲觀東側半坡上的刺侯彙合後,同樣用飛虎爪翻過院牆。

三個背負長弓的身影,利落的爬上正殿房頂,餘下人分頭在兩側尋暗處隱去身形。

不多時客人散盡,眾人皆勸說武卓早些回長公主府以防不測。

武卓勉強答應,孫冒獨自去後院套車,楊安達送武卓和兩名護衛往前院走。

四人正走到空曠處,一股夜間清冷的山風撫過,體格單薄的武卓不自覺的打了個寒顫。

就在這一瞬,正殿房頂弓弦輕響,三點寒芒帶著懾人的破空聲,品字形直射武卓。

楊安達反應極快,弓弦聲入耳的瞬間,薅住武卓的脖領子猛地一拽。

武卓下意識的驚呼不等出口,人已經被扯著退出去了三四步。在楊安達的大力拉扯下,直奔通往側殿的月亮門。

三支羽箭射空,金屬箭頭釘在青石地麵上,叮當的撞出了幾點火星。

兩名護衛抽刀在手,聽聲辨位接連劈掉房頂不斷射下的羽箭。

眼看著月亮門就在前方,兩個黑衣人忽地從斜側陰影裏竄出來揮刀便砍。

楊安達將武卓護在身後,憑著一雙肉掌迎上。

千鈞一發之際,本該去後院取車的孫冒,居然在月亮門另一側現身。

人快到幾乎隻有一道影子,眨眼間跨過月亮門,按刀前竄左右側劈一氣嗬成。

刀鋒太快,左側撲向武卓的黑衣人躲閃不及,背部中刀,慘叫一聲摔倒。右側黑衣人多了一線反應時間,舍了武卓斜撲就地一滾,勉強躲過襲來的刀鋒。

孫冒一擊得手毫不戀戰,伸手扯住武卓和楊安達合力直接把人拎起來,大步撤到月亮門另一側。

兩名護衛隨後退入月亮門的時候,分散於各處藏身的黑衣人已經全部現身。

被捕頭喚作將軍的壯漢當先追過月亮門,眼見著四人護著武卓撤入偏殿,心中一絲不安冒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