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發飆需占理(1 / 2)

二兒子命懸一線,軍醫中的好手、市麵上的名醫,魏國公甚至憑臉麵把禦醫都請來了。

可一幫人忙活了大半個上午,也隻是靠著參湯才勉強吊住了李令貞的性命。

通常到了這個份兒上,人基本已經沒救。

能拖延一陣,讓將亡者有機會等到家人趕到,並交代下遺言,就算是盡力了。

麵對著魏國公不死心的追問,被請來用金針術止血的孫長仙糾結了一番

最後還是沒忍住說出:“如果能將王祿恩的嫡傳弟子清風請來,二公子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按說魏國公不可能知道“清風”這麼個小人物,不過巧的很,他還真知道。

不但他知道,李令乾甚至侍衛統領都知道。

無它,害李令貞即將丟命的差事,與王祿恩和清風這對師徒有著脫不開的關聯。

但知道歸知道,他們對“清風”這個人卻沒什麼了解。

同樣不了解的,還有在場的一眾資曆有高有低的醫者。

尤其是從孫長仙口中得知,王祿恩的這個嫡傳弟子隻有十四五歲,質疑聲、冷笑聲更是壓都壓不住。

麵對如此情形,孫長仙隻得講出“清風”妙手回春,硬是從鬼門關前,生生把穎縣主給撈回來的事跡。

隻是因為病症部位太過敏感,具體情節孫長仙隻是含糊一帶。

惹得一眾醫者,還以為“清風”開腹治好了穎縣主的腸癰症。

如此一來,起碼在場的名醫中間,質疑聲瞬間就被壓了下去。

前段時間穎縣主病重,長公主遍請洛陽名醫的事,太多人知道。

尤其是在場的醫者,很多都參加過那次“會診”,非常清楚當時的病情有多危重。

那個叫清風的小道士能把人救回來,而且現在已然大好,有真本事已經毋庸置疑了。

再聯想王祿恩擅長的就是開腹救人,而眼下李令貞的傷,不正是“開腹”嘛!

一眾人希望燃起時,始終不發一言的盧醫士又補了一刀:“嗯,清風雖然年歲不大,但在醫理上,卻有獨到的見解。”

盧醫士不論醫術還是資曆,在行內都是公認的。此刻他都出言肯定,“清風”的手段瞬間被再次拔高一節。

隻是沒什麼人注意到,盧醫士說到“醫理”二字時,語氣咬的異常生硬。

盧醫士當然不是在讚揚武卓。

他在心裏已經認定,李令貞傷成這樣,斷無回還的可能。

而且,他相信魏國公身為沙場老將,各種傷情見的不比尋常大夫少。

對什麼樣的傷還有機會救回來,什麼樣的傷根本沒有救治的必要,都清楚的很。

所以,盡管他不願放棄,但心裏也明白李令貞沒希望了。

正因如此,縱然是一副出了名的霸道性子,在眾醫者紛紛表示無力回天時,才沒有發飆遷怒。

但這時候如果有人給了他希望,到頭來卻再次絕望,心情一番激烈的起伏後,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好脾氣的人都禁不住的折騰,更何況是暴躁的魏國公。

到時,那小子縱然不會被生撕活剝,也少不得狠狠吃些苦頭。

當然,這裏的“生撕活剝”隻是形容詞。

勳貴們縱然行事無諱,把人暴揍一頓甚至打斷手腳都沒什麼壓力,可真要無端要人性命,心裏也得掂量掂量。

尤其是光天化日之下,民議和禦史大夫的嘴都不是開玩笑的。

正是抱著這種心態,盧醫士才出口肯定武卓的醫術。

以次來給那個目無尊長的小子一些教訓,出一出前幾日在長公主府攢下的惡氣。

別人不了解原委,自然窺不破盧醫士的用心,可孫長仙知道啊,卻又不能戳破,一時間萬分後悔實不該多嘴。

可後悔又能怎麼樣,難道他還能把說出去的話吃回肚子裏?

隨著盧醫士的話出口,魏國公不再猶豫,立馬遣侍衛統領奔長公主府請人。

這裏的“請”,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真的請,畢竟是求人救命嘛。

不過,武卓對於魏國公府上下卻不一樣。

如果沒有王祿恩的案子,就不會牽出單綱。牽不出單綱,自然也就沒了李令貞領的差事。

邏輯很牽強,但不爽甚至是憎恨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無它,遷怒二字罷了。

正因為遷怒,侍衛統領才借著焦急趕路的引子,狠狠的給了武卓一番苦頭吃。

他想的很好,就算事後武卓告狀,引來了長公主的不滿,那也是他心憂二爺的無心之舉。

武人嘛,行事直魯一些再正常不過。

長公主身為皇室貴胄,還能不顧身份的拉下臉,專門尋他一個小角色的麻煩不成?

按理說侍衛統領想的是沒錯的,可偏偏他遇到的不是清風,而是武卓。

盡管武卓一再提醒自己,身在毫無人權的古代一定要低調小心,遇事能忍則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