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直接南下(1 / 2)

同時他也在仔細的分析著兩軍之間的優劣,大漢和羅馬一東一西,在地球的兩極建立起了強大而繁榮的國家。眾所周知,由於戰國時代開始的社會製度變革,擺脫了奴隸製度,在比較完善的封建耕作製度下,再加上冶金技術,製造技術和農業技術的發展,漢朝的農業經濟達到鼎盛。羅馬王朝仍然處於奴隸社會,並在向農奴製轉移,其農業經濟明顯不如當時的漢朝。但羅馬也有自己的經濟優勢。由於地理的優勢和重商傳統,其商業比較發達。而且羅馬王朝發展了獨特而凶殘的戰爭經濟,在向外擴張和征服的過程中,羅馬的財富急劇擴張。從經濟實力上來說,可謂各有千秋。下麵將從軍事實力來看這兩個當時的最先進的文明。

在軍製上,漢朝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統一的特點。武帝時期,以“中朝”馭“外朝”,削弱王國諸侯,加強對軍權控製;在頻繁用兵過程中,軍隊結構、兵員征集等不斷變化,騎兵上升為重要兵種.募兵製逐漸施行。東漢初,裁撤郡國軍隊,取消都試製度.以募兵製漸代征兵製,使國家軍力遭到削弱。漢朝的常備部隊並不多。漢朝軍隊包括京師兵、郡國兵、邊防兵三個部分。

三者結合,構成軍隊的整體。各地的郡縣軍隊定期進行操演戍守。漢軍在戰役前往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動員,雖然要廢一些時間,但動員後的規模極大,即使這樣漢軍的主力部隊仍然是常備軍和雇傭軍。軍事領導體製上是由上至下的高度集權結構,分工職權明確,漢初,行文武分離的三公九卿製。在地方的軍事建製上,郡、國並行。郡置太守.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郡下設縣,縣令(長)兼理軍、民兩政。置縣尉助理軍事和掌管治安。與郡平行的諸侯王國,以相為行政長官,兼掌軍事:臣王國中尉、郎中令、衛尉等統領軍隊,負責王宮宿衛和維持王國治安。縣下還有鄉、亭等基層組織。這樣的分權在漢後期導致了諸侯的分裂割據。

羅馬人在武器製作的技術上有劣勢,但是羅馬軍隊的武器以沉重著稱,這表明羅馬軍的體力要勝於漢朝的農兵。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當時的技術,發展了適合自己士兵和作戰方式的武器。最初,古羅馬的騎兵和步兵主要使用長矛和弓進行作戰,劍是次要武器。到公元前三世紀末,古羅馬軍隊淘汰了用於砍殺的劍,改用一種稍短的劍,稱為短劍。其長約2英尺,寬約2英尺,很重,劍頭十分尖銳,用起來比梭標靈便,用途更廣,可作為劈刺式兵器,其作用十分重要。同時古羅馬人對盾牌作了較大改進,將盾改成了結實的長圓形凸麵體,可以將身體的大部分遮蓋住。用木頭做成,上麵蒙有獸皮,並用窄金屬條加固,是古羅馬軍團的機動性大大增強。古羅馬人對兵器的一項重大發展是重標槍。它是標槍的一種,出現於公元前三世紀。這種標槍容易投擲,穿透力大,它一半是金屬杆,一半是木杆,即將一根4.5英尺的鐵杆插入一根4.5英尺的木杆,中間用兩個銷釘連接起來,總長度約為9英尺,在金屬杆的一端加有一個堅硬的鐵槍尖。重標槍用單手投擲,最大投射距離約60英尺。作戰時,軍團士兵可一齊投出,可以取得最大的心理威懾效果。起初,重標槍隻是劍的輔助兵器,到了公元前一世紀,它的作用就變得跟劍一樣重要了。古羅馬軍團的士兵通常都攜帶著這一輕一重兩種兵器。同中國人一樣,羅馬人也從高盧人那裏學來了騎兵戰術,但主要用於快速突擊和清掃戰場,兵團主要戰鬥力仍然由重裝步兵團擔。

很多人推崇羅馬軍團的戰力,並引用一些西方後世對羅馬軍團的研究成果。可是有一些內容需要說明下。羅馬軍團的強大毋庸置疑,但是並非像一些人說的那樣完美無缺。首先,西方後世學者對羅馬軍團的推崇主要是對羅馬軍團職業軍隊建設製度的推崇,這樣的製度造就並保持了羅馬軍團的強大戰力,並非對羅馬軍團戰績的肯定。事實上羅馬軍團遠不是戰無不勝的存在,首先古代地中海沿岸的狹窄地形決定了羅馬的對手不會是擁有大縱深,大量城市和人口的國家,而多是以一些大城市為中心的城邦小國,強大如迦太基這樣的羅馬對手,據記載,公元前149年被滅時也不過60萬人口(引自《維基百科》),這種規模的人口對於三次布匿戰爭和漢尼拔遠征的規模還是比較靠譜的。想來地中海周邊其它羅馬的敵對國家實力也不會超過迦太基太多。至於對北方大的遊牧民族或者東方廣大國土的國家時,羅馬鮮有完全成功征服的例子。

即便有羅馬軍隊的強悍戰力,早期羅馬在麵對北非努米比亞和西班牙伊比利亞人的戰鬥中也是連遭敗績,直到小西辟歐才穩定住局勢,幸好出了馬略這個超級牛人才能最終征服上述地區。北非的迦太基漢尼拔大家都很清楚了,幾萬人就幾乎摧毀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