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靜恩的難題(1 / 2)

韓國城的抗爭對海外韓裔的生活條件改善很大,讓其他種族後裔再也不敢小瞧這些平時戴著眼鏡開便利店和加油站的黃皮膚人群。

但是在這場騷擾中,當地警察的表現傷透了韓裔們的心。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很多韓裔再也不相信米利堅的自由民主,這些東西就是狗屁,真到了緊要關頭還是得靠槍杆子保護自己。

甚至很多人因此放棄了在米國這邊的高薪而且受國內人羨慕的工作,轉而回到國內。

這也並不是不可理解的選項,至少在盧泰愚這個“最後一個軍人總統”下台之後,金泳三成立“文民政府”開始,國內大環境已經比以前好的多了。

至少不管是待在首爾還是釜山,他們都可以自由地晚上出去跑步而不用擔心會被突然從小巷子裏鑽出來的大塊頭搶劫,或者街道兩邊突然鑽出兩夥人掏出槍就開始火並。

而且國內持續多年的宵禁也取消了,首爾某些地方的夜生活完全不比LA的燈紅酒綠要差。1988年也舉辦奧運會了,這一屆奧運會對於韓國的重要性,不亞於1964年東京奧運會之於霓虹。

90年代,國力提升的韓國,開始采取了對海外族裔的包容性政策。金泳三政府為了“積極推進全球化政策”,組織成立“全球化推進委員會”,委員會在1995年發布了53個課題,其中就包括了《在外同胞社會活性化支援方案》,並在1997年頒布了《在外同胞法》。

以上種種,都在吸引著在外韓裔回國,但是很多人回國之後,那顆拳拳報國之心很快就被現實打趴下了。

終究還是個非正常國家,雖然比之隔壁RB要好那麼一點點,擁有自己的軍隊,但是從現實處境和地緣政治層麵考慮,我大韓簡直比RB差上無數倍。

這些渴望回國的報效祖國的人熱血很快就被冷卻了,一如河正宇一樣。

河正宇被李載彬的一番話打擊的回歸現實:“好吧,我們還是先回去吧。”

……

新村,延世大學人文學院內部一間教室。

“靜恩呐,電視台收下你的簡曆了嗎?”一個女生對旁邊的人問道。

邊上的人苦惱的說道:“一家都沒有,看來我還是要去有線台碰碰運氣了。”

“他們連你這樣的人才都不要?那我還是不去自取其辱了。”那個女生一臉憤憤道。

“妍真,別這麼說我,我也沒有很厲害啦,上麵還有這麼多研究生學長學姐呢,而且我們作為女生本來求職就困難,能進三大無線台都是尖子中的尖子了。”

苦惱者正是之前天天叫李載彬“歐巴”的羅靜恩。

羅靜恩現在已經是大四的學姐了,到了大四,學校裏麵的課程幾乎已經沒有了,都是讓學生們自己出去找工作或者準備考研的。

由於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羅靜恩上大學都是借銀行的債來讀書的,所以她並不準備繼續讀研,而是要直接步入社會開始工作了。

但是哪怕是擁有延世大學雙學位的她,在沒有其他條件之下,還是競爭不過首爾大或者碩士博士研究生們。

畢竟電視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得上鐵飯碗了,隻比真正的政府工作人員差一點。這種工作在南韓這種競爭壓力極大的社會裏麵,吸引能力還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