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美食記者(1 / 2)

“哎,今天一個用團購的都沒有,北山果然是互聯網荒漠啊。”

一個晚上過去了,林小建統計收入,看著微信零錢通裏多出來的數字和點評後台的份數0,痛並快樂的抱怨著。

“算了,有可能是今天剛上架,知道的人還不多,每天四五十單生意做出去,總會有幾個用團購的吧?”

“一碗麻辣燙優惠4塊錢可不是小數目啊,能多點兩個菜呢!”

他心裏默默吐槽著,北山人連實實在在的便宜都不會占,也太耿直了吧?他點外賣都是看哪家活動最多,性價比最高才點的,沒有折扣的店堅決不去。

……

“現在的民生欄目是越來越難做了。”

“傳統媒體被互聯網邊緣化不說,現在還要被自媒體衝擊,人家隨隨便便寫幾篇拍馬屁的文章就閱讀10W+,我們正兒八經的做調查、講紀律、有情懷,連100個讚都難,難啊。”

“這一期是輪到寫北山了吧?最煩這些不上不下的郊區了,千篇一律搞工業,怎麼就不能學市區多搞點綠水青山呢?好像美食好久沒寫過了,但北山有美食嗎?寫來寫去就是老扁土菜館,人家老板看到我都膩了。”

張吟今年32,是風縣日報的記者,負責民生欄目,專門寫些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家長裏短文章,每個星期固定要交若幹篇稿子。

傳統紙媒和自媒體不同,要講政治,全縣那麼多鄉鎮街道,不能偏頗,每一個都要有露臉的機會。換作是商業運作的自媒體,追逐眼球效應,隻盯著熱門現象寫,寫來寫去就是那幾家網紅店和老字號,偏遠鄉鎮一年寫不到都沒關係,誰付錢就誇誰。

張吟喜歡寫地方文化,如曆史名人、誌怪傳奇、名勝古跡等,但讀者不喜歡看,曲高和寡。以前各個欄目都登在同一份報紙上,哪頁翻的多哪頁翻的少誰都不知道,現在都會整理成電子版發到公眾號上,明顯看的出這些文化欄目的點擊量特別低,遠不如婆媳矛盾人氣高。漸漸的,飲食文化在他的工作比重中越來越高,不知不覺間他已經成了一個美食記者。

他關注了好幾個美食公眾號,隨便打開一個,輸入“北山”,搜索結果顯示與北山有關的文章是0。

打開另外幾個,搜索結果不是0就是1,唯一的那個1都是跟北山寺的素齋有關。這方麵內容欄目剛創建的時候就寫過了,那會兒還沒自媒體呢,但凡是個北山人都知道北山寺的素齋,題材被挖掘的差不多了,炒冷飯是堅決不行的。

“上大眾點評和美團外賣看看吧,一年沒關注了,了解下有什麼有意思的新店開張。”

張吟抱著最後的希望打開了大眾點評,他到大城市出差的時候用這個程序比較多,能夠比較方便、準確的找到好的餐廳。但風州作為三線小城市,互聯網荒漠,即便是熱門餐廳都不怎麼在網上運營,別提這些鄉下小飯店了。

他也是死馬當成活馬醫,盡人事聽天命,總歸是找過了,找不到也沒辦法。

“這個排行榜怕是幾年沒換過了吧?我去年看的時候好像就是這幾家,第2-10的人氣值加起來都不如第一名的老扁農家土菜館。”

“哎,果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篩選下新店看看,奶茶、小麵、黃燜雞……毫無新意。”

“新店——小林麻辣燙?經營地點北山大道夜市?小吃排行榜第18?四條評論全5星,100%好評?海鮮麻辣燙?”

翻了一遍新店列表,在靠後的位置,張吟以民生記者的敏銳嗅覺,發現了一家似乎有挖掘潛力的商家。

“夜市……是路邊攤嗎?現在國家大力提倡擺攤,擺攤光榮,城管不但不攆人,反而細心嗬護,城裏的商場、小區門口到處都是擺攤的,這是響應國家號召,政治正確啊!”

“賣麻辣燙的應該是外地人吧?最近市裏麵出了一個最美新風州人的評選,到處都在發掘新風州人的事跡,這是雙倍政治正確啊!”

“而且這個評論有意思,全滿分,應該是刷的吧?一個擺攤的還會刷大眾點評?還有優惠套餐?老板挺會運營啊。”

“嗯,這樣一來就算踩雷,也可以甩鍋給大眾點評,不是我探店不慎的問題。”

一名優秀的記者,不但要跑得快,還得能進能退會甩鍋。寫10篇優質文章,都抵不上一篇踩雷的文章,選材一定要慎之又慎。

“好像離的不遠,就在北山寺腳下,剛好下午要去北嶺辦點事兒,順路去拔個草吧。”

張吟的執行力很強,立刻安排好了今天的行程。

北嶺的事情很順利,3點多就辦完了,他上大眾點評確認過商家的營業時間,自己4點半到,剛好可以用上團購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