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合適的文章幫忙轉發下,在媒體人之間是很正常的行為。如果你在這個圈子裏混,某天有個大咖發表一篇文章後,就會發現朋友圈裏到處都是轉發他文章的,比轉發火鍋店開業3折優惠還要熱鬧。
轉發的時候,張吟還不忘@下徐皓昊,告訴他自己轉發了。要是他沒看到,自己豈不是白轉了?
“多謝吟哥指點/大拇指”
徐皓昊看到後,馬上在這條朋友圈狀態下留言,態度誠懇。
這就是媒體人之間的商業互吹,一群人在一個小圈子裏自嗨。
對徐皓昊來說,寫小林麻辣燙,大半緣由還是因為張吟前陣子發的這篇文章。風縣日報雖然隻是縣級報刊,平時也壓根賣不出幾份,但對象牙塔裏的大學生來說,傳統媒體還是自帶高大上光環的。有這篇文章背書,就顯得自己的發掘更有說服力。
徐皓昊這個年紀,這個職位,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搞個大新聞出來,給平淡乏味的大學生活加一劑猛料。麻辣燙這種普通人印象裏平平無奇,甚至有點LOW的食物,一下子跟正能量、十佳美食等榮譽扯上了關係,才更加有話題效應。
他找出張吟前些時候發在風縣日報公眾號上的那篇文章,投桃報李的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再引用其中的標題和部分段落,又寫了篇具有明顯煽動性的帖子發到校園論壇上:
《小林麻辣燙,十佳美食當之無愧》
徐皓昊要的是名,趁這會兒美食節的餘溫未消,大家對相關消息還比較感興趣的時候,推波助瀾。
很多學生加入風院周報就是為了混學分和刷個簡曆,雖然社裏也分總編、編輯、記者什麼的,但作為一個閑散的學生組織,並沒有太大的約束力,規章製度也很亂,大家都是各寫各的。普通編輯和記者都有寫作任務,很多人每周就隨便寫幾百字交上來走個過場,能完成任務就行,壓根沒想過要寫出具有影響力的文章。
風院有自己的正規刊物,由校辦發行編撰,很多不了解的學生以為兩個刊物都是學校發行的,狐假虎威。
發完帖子後,徐皓昊把鏈接發到了風院周報的工作群裏。身為總編,他這一舉動的用意不用多說,立刻被同事們領會,大家紛紛登錄校園論壇的賬號,前去捧場。
“這個小林麻辣燙真的很棒。”
“一家路邊攤,美味堪比飯店,可以看出老板很用心。”
“我也認為十佳美食沒問題。”
甚至有些看也沒看文章的家夥,就胡亂評論:
“從沒想到垃圾街裏還有這樣一家美味的麻辣燙,跟他比,張國福就是一坨**。”
“我覺得這家麻辣燙可以排風州區第一。”
徐皓昊深諳炒作的技巧,如果他的標題是《小林麻辣燙真好吃》一類的平淡陳述語氣,帖子絕對不會有太高的人氣。但他故意把小林麻辣燙拔高到十佳美食的水平,嘩眾取寵,立刻引來了眾多壇友的關注。
“這個小林麻辣燙是誰?我怎麼沒聽說過。”
“美食節上有這家店嗎?我隻吃過張國福和楊亮,青果也可以,環境不錯很小清新,但擺攤水平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