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行吧,跟美食節那三天沒法比,就混口飯吃。”

“你沒吃飯吧?我請你吃麻辣燙,前天多謝你的幫助了。”

林小建糾結著說道,試著主動跟外人相處。

請張吟吃飯確實是發自內心的想法,畢竟人家是切切實實的幫了自己忙,請客一點兒也不違心。說句真心話,他還覺得請麻辣燙檔次太低了呢。

“哈哈,好啊,給我來份無敵魔鬼辣的吧——這名字真拗口。”

“我今天來除了蹭飯外,主要是想給你做一篇專訪,你看有沒有空?”

張吟坦然的接受了林小建的好意,然後直接了當的問道。

在他這麼多的采訪生涯中,這趟算是寒酸的,一碗麻辣燙就把他打發了。要是采訪那些實業大佬,多少能撈些土特產回來。

印象最深的是前年采訪一家種橘子的農業合作社,拿了十幾箱橘子回來,塞滿整個車後座,按市場價得1000塊錢了。

“什麼?采訪!?”

林小建詫異的說道,哪怕已經決定改變自己,從今往後要做個優越感膨脹的人,但驟然聽到這個印象裏隻有大佬才有的禮遇,還是忍不住露出錯愕的神情。

“對啊,這次是專訪哦。”

張吟有些愉悅的看著林小建表現的如此驚詫,這就是記者這個無冕之王的身份帶給他的榮譽感。

“之前我給你的麻辣燙寫過一篇文章,類似於遊記或是散文,刊登在文化生活版麵上,和今天這個采訪的力度還有角度都不一樣。”

張吟說的幾個專業詞彙,讓沒接觸過的林小建摸不著頭腦——上報紙好像也分三六九等,今天這趟聽起來比普通報紙要有逼格。

“好啊好啊!”

他忙不迭的答應下來,手上細心嗬護著大記者的那份麻辣燙,爭取給他留下個好印象。

誰會嫌名氣大呢?反正上報紙不要錢,印出去後,多多少少能吸引幾個顧客吧?

張吟四處打量這家小有名氣的麻辣燙,設施非常簡陋,和幾天前比起來沒什麼兩樣。破破爛爛的棚子下麵擺著三張木桌,桌麵上橫七豎八的紋路流露著滄桑的痕跡。

從一個見多識廣的記者角度看,小林麻辣燙的口味是合格了,但環境次了點,夠不上網紅店的檔次。

許多網紅店,從環境上,就跟傳統飯館拉開了層次,通常比較小清新,光線明亮,有各種時髦元素點綴。

像小林麻辣燙這種白手起家的路邊攤,另一個方案是往蒼蠅館子方向發展,徹底擯棄裝修,塑造跟環境截然相反的可口風味。

通常裝修環境越好,顧客對餐廳的期望值就越高,10塊錢的番茄炒蛋和30塊錢的番茄炒蛋的要求肯定不一樣。但要是路邊攤,本來就沒什麼期待,味道過的去、吃的飽就行,能少放些油鹽味精等重口味調味品,就算得上是很講究了。

“你好,林老板,現在可以開始了嗎?”

“好的好的,可以了,你看我要不要換身衣服?”

“沒關係,你今天很精神。話說林老板平時有做麵部保養嗎?怎麼皮膚這麼好?我印象裏廚師的皮膚都有點兒粗糙,這個應該算是職業病吧?”

“啊?還好吧,沒什麼保養啊,我一個大老爺們整那些玩意幹啥,一星期用一次大寶洗麵奶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