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父母這件事 第二部 第四節(1 / 1)

做好父母這件事 第二部 第四節

危險的捷徑心理

有些學生在學習中隻求答案不問思路,學數學隻要知道得數就行,學政治隻要知道標準答案就行,這些學生很難取得好成績;有些成年人在單位裏也是這樣,他們最希望領導告訴他們工作該如何做,卻害怕領導讓他“看著辦”,這些人是很難當上領導的,他們也算不上好的下屬。

與之非常相似的是,許多家長都曾經問過我,有沒有現成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方案。其實,我們隻要冷靜地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些家長的這種期待本身就有問題,他們的這種“捷徑心理”和學生隻求答案不問思路又有什麼區別呢?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人格傳遞,人格的傳遞是與家長自身的人格特征緊密聯係的。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人格,麵對這麼複雜而巨大的差異,我們最佳的、也是惟一的選擇,就是因人製宜。這種人格傳遞所需要的因人製宜的程度,是技能訓練所需要的因人製宜程度遠遠不能比擬的。我們怎麼可能提出一個現成的、完整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案呢?難道人世間會有包治百病的藥嗎?

那麼,在捷徑心理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呢?

一方麵是一種思維上的惰性,長時間的深入思考是艱苦的,惰性心理使人們不願進行思考。於是人們就有了這樣的潛意識———要是能直接從別人那裏獲得答案或者結果,那就太好了!另一方麵,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慣性,他們已經習慣了聽從和執行別人的命令,而不是自己去思考、發揮和隨機應變。當他們麵對問題時,往往找不到思考和判斷的立足點,同時他們對自己也缺乏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懷有的捷徑心理往往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受誤導,在時間和經濟等方麵蒙受損失;另一種結果就是致使家長不立足於自己的現實、不會開發和運用自己的智慧。

所以,也許我們每一位家長都需要經常對自己說:開動腦筋,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