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做舊(2 / 2)

就年份已久的古舊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當推各個朝代的官窯瓷器件,其中又以“禦窯”和名頭特別響的器件價格為高,因而也最具收藏價值。

多年來的市場表現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場追捧,其現在的價格與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琺琅蓮子碗等,如今的市場價已達數十萬元至上百萬元之巨。

而巨大的利潤,勢必催生出許多的造假行當,做舊就是其中的一種。

古玩做舊的方法,又可謂五花八門,有些手段甚至難登大雅之堂,令人厭惡。比如青銅器做舊,就會把成品扔在尿池子裏泡,然後放在土裏埋上,銅鏽就上去了。

有些比較殘忍,比如血沁,是找隻活羊,腿上拉個口子,把玉器放進去,縫上傷口。等過上幾年,羊血滲入玉器,再殺羊取玉。

還有一種手法叫移花接木,比如用個真品老碗碟,在上麵接上,做成瓶子,擱窗台底下淋雨,等賣的時候,看款兒看賊光,怎麼看怎麼是舊的,但碗碟和瓶子,價格就差大發了。

也有簡單的,書畫做舊,有的覺得麻煩的,直接清茶水一噴,當然,這樣的做法,比較容易看出來。

不同的古玩文玩,有不同的做舊方法,所以也根本沒有係統的一套所謂手冊能保證在古玩市場裏永不打眼,如果真有人有這樣的手冊,那他可以去故宮當專家了。

當然,話說回來,故宮專家也是打過眼的。

這裏的“打眼”,是句行話,指的就是買家在古玩行當裏,買東西沒看出有什麼毛病,可等東西買回來,才發現上了當,受了騙。

有個故事流傳很廣,真假則無法分辨,故事也就隻是個故事吧。

據說在1994年的時候,倆故宮專家出門閑逛,到了潘家園,看到有許多陶俑在出售,而這些個陶俑,無論是雕工材質,還是看風化效果等等,儼然是真家夥,於是他倆立即跑回故宮,特批國家專項資金,拉走了兩卡車陶俑。

然而,半個月後再去逛街,專家發現,居然滿地都是陶俑,心下大驚,認為是盜墓賊從古墓裏弄出的東西,於是上報文物局,繼而報警。

上級部門很是重視專家的上報,陶俑是明令禁止流通的啊,便火速安排專案組全國徹查,最後在河南某地發現了情況,專家們也一窩蜂趕到。

經過排查,專案組認為盜墓賊很有可能藏在一個院子裏,武警於是持槍把院子圍了起來。等到開門衝進去,發現幾個人正在院子裏悠然自得的曬太陽呢,上去一問,人家說說我沒盜墓,這都是我做的物件,這叫現代工藝品。

專家們火冒三丈,明明是老物件。結果對方哈哈大笑,你去後院看看。後院一看,果然,成品半成品,百十來個,還有車床、銼刀、風機等等。要其再做再驗,還是驗不出真假,隻得放人。

由此可見,古玩行當的水特別深,即便是故宮的專家都會打眼,更何況一般的老百姓,上當受騙更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