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隻顧著打招呼,卻忘記了那個偷東西的小丫頭片子,待張彪問起,獨孤不悔才想起抓小偷的事,然而那小丫頭早已經不知去向,可惜了五斤上好的牛肉啊。
好在美酒還在,尚可一醉,誤不了事,倆人也就不再追究,相攜離去。
片刻功夫之後,獨孤不悔已經跟著張彪又走了一段距離,而後來到了張彪家裏。
他這個院子不大,隻是個一進的小院,前院後廳。推開院門進去,就見小院挨著西牆是一棵大樹,院裏的空場裏擺放著一個兵器架,上麵依次插著刀槍劍戟等兵器,而旁邊一個門型木架上還懸著一個大沙袋上麵拳窩深陷,破爛不堪,仿佛再來一拳那沙包就會馬上爆肚,看來張彪經常在這裏練習拳腳。
張彪引獨孤不悔就在這大樹底下的小方桌前坐下來,也正好涼快一些。
這張彪尚未娶妻,因此家中也就一個人,好在剛才回來的路上又買了點酒菜等下酒之物,此刻張彪也就拿出碗筷,盛了酒菜,拍開酒壇子,往碗裏的兩隻酒盞裏倒酒。
獨孤不悔看見這酒盞中的酒,是渾濁的液體,猶如米酒一般,就知道這酒的度數並不高。
據他所知,隋唐時期酒的度數並不高,是因為受到釀酒工藝的限製,蒸餾釀酒法是在唐朝之後的宋元時期才發明的,所以,隋朝時期所釀的酒其實就是依靠酒曲然後再加上一些穀物的自然發酵才製成的,其實跟現代社會的黃酒是差不多的。
當時的酒所采取的材料就是米,水,酒曲,然後根據一定的比例,然後裝到一個大甕中,密封好,等待發酵,發酵一般就是幾天或者幾個月不等,然後等時間差不多了,就撒上石灰。
這樣弄出來的酒,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濁,而古人常說的濁酒,說的也就是這種酒。
楊慎《臨江仙》裏“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字一字讀來,感受到的無不是作者樂觀灑脫的情懷。
故友相逢,慶賀隻需要一杯濁酒。故友知心,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一杯濁酒就足以將所有的世事變幻一起飲下,這便是古代飲酒之人的灑脫、豪邁。
正在他看著碗中之酒沉思的時候,對麵的張彪已經端起酒碗,道,“卑職敬大人一杯,先幹為敬!”
說罷,一仰脖子,“咕咚咕咚”就喝盡了,完了一抹嘴,高興的說道“好酒!”
獨孤不悔也不落後,端起眼前的酒碗也是一幹二淨,酒入口中,果然是如米酒一般的甜味,沒有一點辣味。
對麵的張彪見縣令大人居然也一飲而盡而麵不改色,不禁露出驚訝的表情,“大人真是好酒量!佩服佩服!”
獨孤不悔趕緊謙虛兩句,“哪裏哪裏”,心裏卻不禁想到,怪不得古人動輒千杯不醉,以及“會須一飲三百杯”、“莫厭狂歌酒百杯”之類,要知道這樣子幾乎沒有酒精度的酒,喝這麼一壇子,正常人是根本喝不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