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劉管家吵的不可開交、天昏地暗,回頭去不見了馬車,更要緊的是少爺也不見了,不禁大吃一驚,心中焦急萬分。
得嘞,這為了區區十兩銀子,吵了半天假,罵了半天街,到頭來把少爺給弄丟了,這還了得?!
於是趕緊收斂了剛才吵架時的囂張跋扈,換了一副親切和藹的笑臉,向附近的店鋪商家詢問他家少爺和馬車的下落,最終不知賠了多少笑臉,遭了多少奚落,才好不容易打聽到,人是被巡街的小吏給帶走了。
這下這劉管家心裏總算是有了底,也就趕緊收拾東西,不再為了十兩銀子繼續扯皮了,而是馬不停蹄的往城東的揚州市署走。
隋朝時期,中央設有“太府寺”,長官太府卿“掌邦國財貨,總京師四市、平準、左右藏、常平八署之官屬;舉其綱目,修其職務”。又有“太府少卿”為副職,專“以二法平物(一曰度量,二曰權衡);凡四方之貢賦,百官之俸秩,謹其出納而為之節製焉。凡祭祀則供其幣”。
由於太府寺所掌邦國財貨、四方貢賦皆屬於國家財政的重頭,所以其長官地位高,如所置太府卿一人,少卿二人,責權重大。
但是,對市場交換等事務的具體管理則是由其下屬機構“市署”及其屬官“市令”“丞”等完成的。
“太府寺”下又設有“都市署”和“平準署”等機構作為都城市場管理的職能部門,其長官皆稱為“令”,即市令和平準令;副職日“丞”。前者掌管民間物貨交易,後者負責官府物貨的交易。
“兩京都市署”是當時全國最發達的市場——長安東、西兩市和東都洛陽南、北兩市的直接管理機構,長官“令”、“丞”是管理兩京市場的實質性人物。
在京都令、丞以下還設有錄事、府、史、典事、掌固等吏員,做具體事務。“平準署”作為專管官府市易的機構,唐承隋製“隸太府”,設“令二人,丞四人掌官市易”。“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則以時出貨”,凡沒官之物亦由它出售。由於平準署所管的物貨交易較為單一,故其令、丞的地位不如“市令”:平準令,從七品下;丞,從八品下,其下也有錄事、府、史、監事、典事、賈人、掌固等隨員。
而在隋朝時期,作為隋唐九州之一的揚州,已經發展成了高度的繁華地帶,甚至有種說法是江南之地皆稱為揚州。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政治安定;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繁榮,促進了隋唐時期商業的繁榮,從而促進了揚州經濟的繁榮;優越的地理位置:大運河的開鑿,使揚州位於水陸樞紐。
隋朝時期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
揚州屬於經濟型城市,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