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馬勝利跟顏丙濤說的那些話並不是嚇唬顏丙濤,而是已經展露苗頭的事實情況。
沈城防爆器械廠破產的影響明麵上看起來並不大,但私下對普通工人的影響很大,對層次稍微高點的人同樣造成一定的影響。
沒有改革開放之前,國企就是實打實的鐵飯碗,這幾乎是刻在每個國人心中的鐵律認知。在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用一個蘿卜一個坑來形容。
工人崗位都是有人上有人下,國企破產倒閉了,這個坑誰來填?
普通人可能意識不到,稍微有點關係的人誰不知道國企現狀,不敢說全都困難經營,那些早已陷入困境的企業會不會步沈城防爆器械廠的後塵?
楚東升打電話說,自打破產新聞出現後,去鵬城市政府談投資建廠的商人突然多了不少,不同地方的口音輪番出現,涉及的行業也擴寬了不少。
陳誌高也提起過類似情況,說粵省好幾個城市已經開始積極招商引資,光是他認識的人就有不少開始籌備建廠。
這種現象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蘇崢說不準,但他知道新建工廠越多,需要的工人也就越多。之前鵬城市政府能幫忙解決工人問題是因為現在民營企業數量少,以後企業越來越多,政府那邊還有精力解決嗎?
所以,這對自己來講算是一次機會,而且有可能是別人發現不了的機會。
把想法跟陳誌高簡單說了一遍,兩人一拍即合,各自負責不同的工作。
……
“像你們這種全國發行的報刊應該在國內很多城市都設有記者站吧?”
報社樓下不遠處的飯館內,蘇崢跟劉衛東相對而坐,寒暄幾句之後蘇崢主動那個引入正題。
“蘇老板這次想要打什麼廣告?”劉衛東嗬嗬笑了一聲,跟蘇崢合作不是一次兩次了,給報社賺取的利潤暫且放到一邊不提,關鍵是蘇崢每次都能釋放出讓人感興趣的點。
在蘇崢眼中劉衛東一直都是聰明人,從第一次接觸到現在,劉衛東從未擅作主張幹出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隨著後續的嚐試合作,兩人雖然見麵的機會不多,但那種默契省心讓人感覺很不錯。
“劉記者,你身為新聞工作者,應該知道粵省那邊的情況吧。從改革開放開始,就有人往南邊去尋找機會,這兩年更加明顯,其中大多數都是農民進城務工。”
劉衛東快速點頭,最近兩年年底時都會有關於春運的報道,其中最吸引眼球的無疑是羊城火車站,用人山人海比肩接踵形容一點都不誇張,甚至還有點謙虛。
人們骨子裏都帶著模仿學習的能力,看到身邊有人在南方賺到了錢,不用別人邀請就會主動請求別人帶著自己一起去,要麼就是孤注一擲隻身前往。
這種現象很普遍,劉衛東疑惑看著蘇崢,難道這裏麵也藏著商機?
“這些農村出來的務工者大部分都選擇鵬城和羊城,咱們都清楚進入鵬城有一定的條件限製。我說句不該說的,為了進入鵬城很多人甚至不惜以身試法,不被抓到還好說,一旦被抓到,等待他們的必將是遣返和處罰。”
蘇崢說話的聲音不高,相對而坐也隻是勉強能聽清楚,“鵬城那邊民營企業越來越多,包括粵省其他開放城市也都陸續有工廠開設,南方城市對工人的需求量明顯越來越大,我朋友想開一個專門為農民工介紹工作的公司。”
劉衛東是新聞工作者,本身就具備敏銳眼光,聽蘇崢這麼一說,隻是在腦子裏大概思考一遍就發現了這件事的可行性和話題性。
“蘇老板,咱倆不是第一天認識了,你應該了解我,你就說讓我們怎麼配合你就行了。”
蘇崢笑著點頭,“如果隻是簡單地為新公司打廣告,我就不會跟你說這麼多。之所以跟你說明白情況,就是想跟你們《新民晚報》合作。”
“報社具備一定的社會公信力,更容易獲取老百姓的信任,通過你們在各個城市的記者站點對當地釋放招工信息,隻要是在你們那裏登記信息的務工者,我朋友必然優先安排他們進入工廠,相當於還沒出門就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工作,隻要人到地方就能第一時間進廠工作賺錢。”
劉衛東眼睛一亮,笑容更濃:“這個辦法好。”
既能響應改革開放大潮的號召,還能幫農民解決工作問題,但是這件事的性質就能引起廣泛討論。
“想要登記信息的人需要繳納五塊錢的費用,這叫保證金,我朋友保證給他們安排進廠,而且是鵬城的工廠。”
五塊錢?
劉衛東笑容一滯,別說是對農村收入低的人群,哪怕是在城市五塊錢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能有人舍得花這筆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