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塞麥轉爐煉鋼法的最大意義,在於它是人類煉鋼從手工作坊開始邁向機器大工廠生產的關鍵,而這種新的煉鋼法以其出色的優勢也成為了工業革命時期的一抹亮色,甚至到後世的煉鋼法也都是脫胎於這種轉爐煉鋼法。
此外,單純從技術的角度上來,這種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對技術的要求並不高,即便在明末這個時代,也是可以輕鬆複製出來的,這也是朱慈烺最大的信心,好是一方麵,能不能做出來是另一方麵。
新式貝塞麥轉爐煉鋼法使用了一種一米二高的爐子,係固定式的垂直容器,下部有6個風口,一次性可以加入熔融生鐵約三百五十公斤。
不過正因為如此,貝塞麥的這種設計在當時並不被人看好,很多人認為不加焦炭隻吹空氣會導致鐵水凝固,這樣就根本不可能煉出鋼來,可是等到貝塞麥實際投入生產時才發現,效果其實非常不錯,鐵水中的錳和矽氧化,形成褐色煙霧逸出,而碳則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碳,更關鍵的是爐溫在半個時內就升到了1600攝氏度,這也就使得煉出液態鋼具備了溫度基礎。
因此,當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問世以後,幾乎震驚了當時世界各國,由於工藝並不複雜,他們紛紛開始展開效仿,但是在效仿的過程中卻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它在煉一些含磷較高的礦石時,容易出現煉出的鋼鐵太脆的問題,另一個則是鑄錠內有許多氣孔。
第二個問題相對於比較好解決,後來貝塞麥的一位蘇格蘭朋友烏希特建議“鼓風”之後加去氧劑,也就是鐵錳合金能夠得到解決。
真正難以解決的還是第一個問題,貝塞麥花了很長時間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在煉鋼時,隻限於吹煉含磷少的生鐵,對於那些含磷高的生鐵就隻能選擇放棄。
由於歐洲存在大量的含磷低且品相高的鐵礦,因此這個缺點並沒有影響到貝塞麥轉爐煉鋼法的價值,可是當下華夏的鐵礦品相都不太高,礦石含鐵量偏低,雜質偏高,特別是含磷普遍較高,這也是當下華夏煉鐵技術先進可是出鐵質量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相當於歐洲那些高品位鐵礦,華夏鐵礦采煉難度相對大很多。
好在朱慈烺後來看資料的時候,發現這個問題倒不是完全沒有解決辦法,後來在貝塞麥發明轉爐煉鋼法的二十年後,英國人托馬斯發現生鐵中的磷被空氣氧化後,可以通過矽質爐還原成磷,重新進入鋼水,實現最終脫磷的效果。
而實現這一工藝的過程也並不複雜,主要是利用燒成熟料的白雲石與焦油混合燒成了一種堿性耐火磚,從而,將貝塞麥轉爐原先的酸性矽酸質爐襯改為堿性爐襯,在轉爐冶煉過程中,添加石灰石使爐渣成為高堿性,這樣就可以煉出脫磷的鋼。
當朱慈烺將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工藝,同宋應星進行了溝通之後,卻讓宋應星有些目瞪口呆,他實在沒有想到太子居然還對煉鋼這麼了解不過從朱慈烺的介紹當中,宋應星卻下意識覺得這個法子恐怕是有效的,這是一種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