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雙修(3)(1 / 3)

第154章 雙修(3)

第154章 雙修(3)

內丹是隋唐以降,尤其是宋元時期盛極一時的道教煉養體係。該體係以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與北宋張伯端《悟真篇》為主要經典,主張以人體內部精、氣、神為“藥物”進行煉養,長生成仙。

道教內丹修煉在曆史上分為南、北兩宗。南宗以北宋天台人(今屬浙江)張伯端(紫陽)為開派之祖。北宗奉金元時期王重陽及其弟子們為首。內丹北宗即金元全真教。在教主王重陽及七個弟子(全真七子)的倡導下,形成了一個以佛教叢林製度為楷模、要求住廟、出家、吃齋、斷欲的新道教派係。

傳統道教房中術是這一教團所徹底捐棄和堅決抵製的。內丹南宗卻不同。其道徒大多屬於雲遊道士或居家信徒,並無多少戒律和組織約束。因而他們中間又分為兩大煉養派別:一派認為《參同契》、《悟真篇》中所說的乾坤是心腎,坎離是己身神氣,煉丹即是“自家精血自交媾,身裏夫妻是妙哉”(白玉蟾詩),也就是自我清修獨修。由此形成道教內丹南宗清修派或清靜派。另一派則堅持乾坤是男女,坎離是男女精氣。認為內丹便是求先天真鉛於女陰,以“取坎填離”,修成純陽之體,變形而仙。這就是道教內丹南宗雙修派,也叫作陰陽派。清修派公開煉養,由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傳陳楠,陳傳白玉蟾。這便是所謂道教內丹南宗五祖。這一派係也與房中術沒有多少關係。

與道教傳統房中術一脈相承並予以發展演進的是道教內丹南宗雙修派。其派係一般認為始於兩宋間道士劉永年(字廣益,號順理子),劉傳與南宋翁葆光(字象川,號無名子),翁又傳與若一子。元、明、清三代,雙修派著名道士和煉士有陸墅、陳致虛、戴起宗、陸潛虛、李文燭、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鱉、付金銓、汪啟賢等。;由於內丹雙修振掘起於宋元這樣一個理學倡行的時代.社會環境和輿論壓力很大,因而決定這一派既不能公開活動,也不能形成公開的教團,而隻能采取秘傳秘煉的形式。其著述也大多使用隱語代辭,神秘玄虛,讓人難窺其究竟。

這是將雙修派圖解身體調節到最佳狀態,為日後的修煉打下基礎的必要措施。它要求在這階段的一百天裏,做到意守丹田,將人的神經、內分泌係統平衡調節到最好狀態。而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氣功是最好、最自然的調節人體神經、內分泌平衡的自然方法之一。在此階段,可同時服用一些調節神經、內分泌平衡的中藥,道家秘傳的“百日丹”是一種很好的神經、內分泌平衡調節藥物。

2、止泄固元:

此階段實質是鍛煉、提高外生殖器的耐受刺激的強度(閾值)。同時也學習抑製大腦的性興奮方法,使得“陰陽交合而不泄”。現代人如果掌握了這一方法,早泄也就離去無蹤了。

3、“內丹”陰陽雙修:

到了此階段,男女就做到了“交而不泄”,而古人相信,此時男女雙方進行“內丹”的修煉就更容易“丹成”,從而也就“得道成仙”了。這隻能理解為古人對世界、對生命的認知的局限性了。

陳致虛在《悟真篇三家注》中指出了內外藥的差別:“修行之人先須洞曉內外兩個陰陽作用之真,則入室下工,成功甚易。內藥是一己自有,外藥則一身所出;內藥不離自己身中,外藥不離色相之中。內藥隻了性,外藥兼了命;內藥是精,外藥是氣,精氣不離,故為真種。性命雙修,方證天仙”。

道教內丹南宗雙修派既攻擊清修派是“獨修偏解”、“致使金丹大道世不得聞”,另一方麵,他們又堅決否認自己是傳統房中術之後。他們尤其反感世人將他們視為所謂“三峰禦女術”。對此,陳致虛反複辯別道:“陽精雖是房中得之,而非禦女之術。若行此術.是邪道也,豈能長久?……世之育師,以采陰三峰禦女之徑術轉相授受,所謂以盲引盲。”

所謂“三峰之術”,是宋明出現的一種十分邪惡的道教房中術。明洪基《攝生九要·房中奇書》記載:“第一上峰,始采女子口中津液咽之。第二中峰,複采女乳汁吞之。第三下峰,閉氣吞身如龜狀,急縮下部,采其紅鉛從毫間運上昆侖頂,散於四肢,反老還童,諸疾不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