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番話聲音雖然不大,但山穀的特別地勢卻讓他的一番話語清晰地傳入眾人耳中,使得起先緊張僵硬的局麵頓時打破。
“原來是諸侯義兵,我等無險矣……”
“莫非袁盟主已率仁義之師至此?如此國家有救矣!”
“遼東太守?此人莫非是以一片《兵訓》與蓋世文采名揚於世的雷雲雷念之?”
“定然不假!吾聞雷大人年方弱冠,此人必是雷大人無疑……”
……
靜靜聽著台下的陣陣議論,雷雲心中不禁生出一絲驚詫。
自己什麼時候有這麼大名氣了?
意外,眼前的情形當真令他感到無比的意外。
“田先生,台下之人所言之《兵訓》是為何物?”一些疑問思而不解,雷雲隻好向身後的田豐開口詢問。
對於雷雲的疑問,田豐亦是頗感意外,當即近前道:“此事主公竟然不知?”
“先生此言何意?”雷雲聞言頓時一頭霧水。
就在田豐意欲作解之時,其身後的侍衛王亢突然闊步走上前來,笑著道:“主公忙於軍務,此些許小事不知倒也不足為怪。”言止於此,他略略的頓了頓,繼續道:“主公可還記得去歲末於校場之上激勵三軍將士之事?那日主公去後,裴宣將軍便將錄文傳示三軍以振士氣,因此這些言語便於幽冀各州流傳開來,後又文人將其潤色修整,遂成一篇佳文,此便為《兵訓》。主公文采過人,所成之佳作早已傳至皇都洛陽,為眾多文人雅士所讚譽,聲名已然傳揚海內……”
“王將軍所言極是。”田豐微微頷首,“豐在冀州之時便曾聽聞主公之名,知主公憂國憂民之人,聰慧仁德之主,故主公登門相請之時甘許驅馳,以助主公早成大業!”
“先生青眼相加,雲不勝感激。”雷雲聽罷朝其行了一禮。
他原本以為田豐投效於他是為他的言語誠意所動,卻不想田豐更看重的乃是他的為人。
明白此節之後,他頓時對田豐的品行更加欽佩。
也許是攝於周圍荷戟執戈的遼東甲士,台下雖然響起一陣騷動,但很快便又平息下來。
片刻,一名氣度不凡,一身儒者裝扮的老者排眾而出,近前施禮道:“雷將軍,老朽蔡邕,現於朝中任事。今有一事冒昧相詢,還請太守大人不吝賜告。”
老者的聲音不大,但卻讓立於台上的雷雲吃了一驚!
他沒想到竟然會在這裏遇見蔡邕。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後人稱他為“蔡中郎”。
董卓掌權之時,強行征召蔡邕入朝為官。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為祭酒,甚為董卓敬重。被舉為高第,補任侍禦史,又轉任治書禦史,遷尚書。三日之間,遍曆三台。出任巴蜀太守,被留為侍中。後拜為左中郎將,隨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
董卓被殺之後,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錯,不禁為其歎了口氣。卻不料惹惱了司徒王允,認為他是董卓一黨,便把他抓了起來。盡管朝廷裏有許多大臣都替他說情,王允還是不同意,遣人將蔡邕縊死於獄中,時年六十歲。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於篆、隸。尤其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的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蔡邕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之賦大多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於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為《述行賦》,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
能在這裏遇到這位名揚後世的文學大家,雷雲驚訝之餘亦感到喜出望外。
略略地驚愕之後,他當即隻身下了高台,闊步走到蔡邕跟前,施禮道:“晚輩雖處遼東荒僻之地,然而也曾聽聞大人之名,心中仰慕已久,但恨雲山遙遠,未能登門拜見……今日有幸得見大人,實乃萬幸!”
近觀蔡邕,他心中不禁又是一陣讚歎。
眼下蔡邕看上去約五旬上下,身著一襲青色袍服;大概是連續趕路的原因,此時他的麵色之間似乎帶著少許疲意;盡管如此,他身上那股飄逸的大家風采卻是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
見雷雲禮敬有加,蔡邕亦似乎有些詫異,當即微微拱手道:“將軍不必多禮。老朽微末之名不足掛齒……今有一事相詢,還請大人不吝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