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幽州局勢(1 / 2)

嚴格來說,無論公孫瓚還是雷雲,在名義上都算是劉虞這位州牧的下屬;隻是在這亂世之中,稍有野心與實力的豪強都會選擇自立……

雷雲與公孫瓚正是如此。

不過,與雷雲不同的是,公孫瓚與劉虞之間卻是有著較深的矛盾;而且,二人之間的矛盾也非一朝一夕,而是由來已久……

事實上,與出身皇室的劉虞相比,公孫瓚出身便相去甚遠了。他雖然也是貴族子弟,但由於其母親出身低微,因此最初也隻能擔任一個“書佐”的職位。

不過,此人也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生得一副好相貌,言談之時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其才智頗受涿郡劉太守的賞識,被邀請為女婿,從此得以平步青雲……

後來,公孫瓚在太守劉君手下任禦車。在劉太守犯法被發配交州日南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太守獲赦還。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

幽州是東漢王朝各州之中位置最北的一州,不但境內有著許多少數民族的勢力,而且毗鄰北方各個遊牧民族,境況十分複雜……

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言:“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他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幸免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公元178年至公元184年(光和年間),涼州發生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與這三千騎兵部隊剛剛行進到薊縣,就又爆發了中山相張純、太山太守張舉的叛亂,而給予張純有力支持的,便是幽州的少數民族勢力——烏桓。

公孫瓚就地進行討伐,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

在此後的五六年間,他與丘力居等烏桓人、鮮卑人等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一直不斷。不過,公孫瓚實力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僅憑三千突騎兵與十幾萬烏桓抗衡,因此他根本無力抵抗烏桓等人劫掠幽州、冀州,甚至青州和徐州。

麵對這樣的局麵,朝廷隻得任命宗室劉虞(字伯安)為幽州牧,負責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幽州問題。劉虞早年就擔任過幽州刺史,在這裏威信很高,烏桓人、鮮卑人、扶餘人、穢貊人等少數民族都很敬重他……

劉虞到任後,不但精簡了部隊,而且廣泛布施恩惠,並派遣使者告知烏桓首領朝廷將寬大處理,可以免除他們犯下的罪責,又懸賞通緝張純、張舉二人。二人逃到塞外,其餘的也都投降或逃跑了。張純被手下王政殺害,首級被送到劉虞處,叛亂遂被平定。

當時,幽州本為窮州,需要青、冀兩州補貼官務開支,但當時因戰亂交通斷絕,無法調度金錢,於是劉虞便寬仁施政,勸導百姓種田,開通上穀的胡市,發展漁陽的鹽鐵產業,使得百姓安樂樂業並積累了不少糧食。青州、徐州的士族和百姓為躲避黃巾之亂,來投奔劉虞的有一百餘萬,都被收留並安排了事務。

劉虞雖為三公級的高官,但向來愛好節約,經常都是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三月,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不久,朝廷又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亦被授為奮武將軍,封薊侯。

但是,在如何對待北方遊牧民族的事情上,劉虞與公孫瓚的意見分歧很大。劉虞主和,公孫瓚主戰;二人一柔一剛,完全不搭;再加上公孫瓚隻注重自己的部隊強大,放任部曲侵擾百姓,而劉虞注重仁政,很關愛百姓,所以二人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

到了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以及山東諸將商議,由於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製,想立漢室宗親的劉虞為新皇帝,劉虞堅決不肯;於是韓馥等人又請劉虞領尚書事,以便按照製度對眾人封官,劉虞再次拒絕。被劫至長安的漢獻帝想要東歸,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皇帝身邊作侍中,於是皇帝派他偷偷地潛出武關,去找劉虞讓他帶兵來救。劉和途徑南陽,被別有用心的袁術扣留,派遣別的使者去找劉虞,說要一起派兵西進去接漢獻帝。劉虞於是派遣數千騎兵到袁術那裏,而袁術竟自己將之留下不予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