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練完功,沈十一煮了一碗粥喝,昨天吃的太葷,得用清淡的去去味兒。
看時間差不多,古玩街應該都出攤兒了,沈十一這才出門。
路上接到了昨日留了聯係方式那位攤主的電話,大致是問沈十一今天會不會去逛逛,他今天帶了個好東西。
沈十一告訴對方肯定去,並表示自己馬上就到,好東西給自己留著。沒想到,這麼快就有好東西上門,真是巧了。
等趕到古玩一條街時,人已經逐漸多起來了。
沈十一對此一點不意外,因為大家都不想挑些別人剩下的東西,甭管懂不懂行,都想先過來瞧瞧。
走到昨天那個攤位前,攤主正和兩個人砍價呢,東西是一件康熙釉裏紅龍紋觀音瓶。
瓶身以白釉為地,釉下繪兩條鮮紅五爪龍紋為主題,圖案青花雙點龍睛,龍身騰躍,火雲高飛。
不過該瓶釉色過深,畫工稍差,應該是一件民窯普品,最後以三萬塊的價錢成交了。
等轉賬完,兩個人走了,攤主才笑著和沈十一說道:“今天不錯,剛來沒幾分鍾,就來了開門紅。”接著身子一讓,用手示意沈十一看他身後,說道:
“過來這邊看看,好東西在這呢!是一件藏地銅製噶當佛塔,時間大約為元代。”
沈十一剛才隻顧看著攤子,沒注意到後邊的東西。
攤主身後這件佛塔,看著不小,估摸有一米五左右。自下而上分別為塔座、十三級階梯、塔瓶、塔頭、寶蓋、剎頂。
佛塔剎頂代表蒼穹。用日月形裝飾,顯示佛光普照。
十三級階梯代表十三地,塔瓶是藏佛陀、高僧大德的靈骨或不朽肉身、遺物、舍利等東西的。
佛塔的底座蓮瓣為明顯的噶當風格,短小、凸起、錯落,與後期蓮座並排的造型有較大的區別。
佛塔一是保存舍利,供人禮拜;二是表佛之色身與大悲意;三是表三界,塔瓶表欲界,塔頭表色界,其上表無色界及空大;四表三十七道品等。
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這種建築,也沒有“塔”字。當梵文與巴利文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
由於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也被意譯為“方墳”、“圓塚”,直到隋唐時,翻譯經文的人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佛塔按層級、形狀、所納藏之物、樣式等不同來分,種類繁多。這件按分類來說是十三重舍利圓形孤立銅塔。
這類佛教用品,清代較多,而且皇家精品不少。這件佛塔應該是宋元時期,相對來說雖比較少見,但價格上不會太高。
看了一圈,敲了敲,聽了聽聲,沈十一開口問道:“東西不錯,哪來的?”
攤主笑著回道:“東西不是我的,朋友托我代賣,至於來曆,他說是海外回流,在國外拍賣會上買的。”
沈十一點點頭,接著問道:“什麼價兒啊?”
攤主回道:
“這件佛塔,造型精美,工藝上乘,曆史悠久,是不可多得的嘎當佛塔精品。所以,價錢嘛,不會低了,我也是代賣,朋友說沒有200萬不賣。”
沈十一聽到這價兒,忍不住笑出聲來,說道:
“你這哥們挺有意思啊,銅佛塔不是什麼難得一見的東西,清代比這精美的東西多了去了。200萬?也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接著話鋒一轉,開著玩笑說道:
“不過,要是這塔裏還有舍利子,那200萬我眉頭都不皺就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