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金符齋(1 / 2)

雖然拚不成整器,但沈十一還是買下了青花龍紋大缸瓷片,又撿了兩片汝瓷片。牛老板見他是懂行的,並沒有多要多少,總共花了不到十萬塊就拿下了。那兩片汝瓷較貴,青花瓷片才花了一萬,定窯白瓷片也就一萬多。

肖老還在攤上挑揀,沈十一打個招呼就走了。

這方向的地攤全逛完了,沒想到這麼些攤子卻沒買幾樣東西,看來還是得去店裏。手上的東西不算多,他打算再買幾樣東西然後回十方齋。

抬頭看了看眼前的店鋪“金符齋”,沈十一慢步走了進去。

夥計坐在桌邊,正用手支著側臉閉目養神,聽有人來了,忙起身招呼道:

“看點什麼?裏邊瞧瞧,我們金符齋古代印信較多,有金的、銅的,還有各種玉石的,像碧玉、白玉、青玉、羊脂玉、田黃石,按鈕還可分為螭龍鈕、龜鈕、螭虎鈕、獬豸(音謝智)鈕等等。

總之,買印章來我們金符齋那是絕對沒錯!”

沈十一點點頭,略一沉吟說道:

“最貴的是啥?拿出來看看。”

夥計見沈十一手裏拎著不少東西,估計眼前這位會買東西的概率很高,今天金符齋可還沒開張呢,有生意就有提成,當下堆笑說道:

“要說最貴的單印,那就當屬清思原堂田黃石雕白菜薄意橢圓章了,標價六百八十八萬。組印的話,就是十六金符齋所藏四十五方漢印價值最高,標價九百九十九萬。”說完,又試探性的問道:

“看看?”

思原堂,是清代著名收藏家安岐所用堂號。安岐,代明珠在揚州為鹽商。博雅好古,收藏富甲海內,精於鑒賞,所用印鑒不會差到哪去。

至於“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不過分破壞玉石本質且富有畫意,得名。薄意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技法,刻畫細致,影影焯焯,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

十六金符齋則是來自清代大篆書法家吳大澄,這位極愛收藏印章,經年累月下收藏有兩千多枚印章,因所藏之周秦漢唐金銅符契計十六種,固有“十六金符齋”之名。

不過,十六金符齋藏印在其孫吳湖帆手裏於民國年間都散出去了,這些想必就是其中一批。

沈十一對二者都很有興趣,就找了個位置坐下,吩咐夥計都拿出來。

夥計應了聲“好”,先給沈十一倒了杯茶才回裏間去取東西。

沈十一掃了掃周圍的布置,兩麵牆上都是些青銅器銘文拓片、碑帖拓片,還有些印文和古畫。拓片與印文較多,古畫品質不高也比較少應該是一般性裝飾用畫。

牆下則是紅木百寶架子,或高或低的格子裏都是一個個打開的盒子,裏邊是一個或多個印章,有老的,也有新的。

起身大致看了看,都是真貨,這點沈十一還是挺滿意的。

正當他看著牆上的西周鼎拓片時,夥計從裏間出來了,身後還跟這個身材中等的中年人,看樣子是這家店的老板。

中年人笑著說道:

“聽小林說,小兄弟要看印章,還要最貴的,我估摸來大生意了,也不好在後邊躲著,出來打個招呼。認識一下,鄙人佟福順,是這家金符齋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