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對回避型依戀人格的人說甜言蜜語的時候,他們會有一種很強的不適感,他們客觀、理性,甚至有時候是冷漠的。在他們的心裏充滿了對愛情的消極感受,他們普遍認為愛很短暫,很容易轉瞬即逝。他們不是不喜歡你,但是他們有超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他們很害怕表露自己的感情,所有也對甜言蜜語有著很強的排斥感。他們心中有一個壓抑係統,認為自己不愛對方,因此總是有意地壓製自己的感情。他們也會想念自己的伴侶但是卻從內心很排斥這樣的想法。甚至會找一些伴侶的錯誤去貶低伴侶,告訴自己不該想他,同時也知道自己不及時回消息和貶低他人的做法是不對的。
回避型的戀人一向很獨立,不喜歡依賴自己伴侶,他們有很強的空間領域感,他們待在自己的空間裏麵會很安全。他們待人接物都很有分寸感,對每個人的界限都拿捏的很好。他們不習慣依賴自己的伴侶,甚至很多時候,有什麼問題他們會找人尋求幫助,但是那個人絕對不會是他們的伴侶。你有的時候,甚至會覺得和他們隻做普通朋友會更好。
詹仕文曾經寫過一篇論文,用來分析回避型依戀人格形成的原因極其兩個亞型的不同心理特點。
回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的原因:一個是這些人在很小的時候父母沒有和他們之間形成良性的依戀關係,從而導致了他們對親密關係產生逃避。另一個就是這些人經曆過很大的挫折,比如:失戀、最愛的人離世等,導致他們不再相信親密關係。從某種程度來說,回避型依戀其實就是一種保護機製,它曾經的存在讓這些人避免受到傷害,這也就導致了仍然還存在這些人的身上持續這種對自我的保護。
回避型依戀人格有兩個亞型,是根據具有回避型依戀人格特點的人其內心的焦慮狀態進行細分的,分別是低焦慮高回避的疏離型和高焦慮高回避的恐懼型。
顯而易見,林恩的自身狀態就決定了她是回避型依戀人格種的高焦慮高回避的恐懼型的人。
低焦慮高回避的疏離型的人對獨立自由的需求遠遠大於對親密依賴的需求,他們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本身很難深入親密關係,往往形成假性親密關係,不會為情所困,絕大部分都屬於正常的心理。而高焦慮高回避的恐懼型的人自身有很高的親密需求,但由於一些尚未解決的心理問題,往往不敢或者無法去追求親密關係,常常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內在衝突不斷,(多數)都是一種病態的異常心理。
但好在林恩能認清自身的狀況且不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她勇於向他坦誠,並真實地表達自我。作為這類一人的另一半其實是很辛苦的,即便再受折磨、再痛苦、再無法自證自己的愛是不會變的,可一旦他選擇放開,她是絕對不會挽回的,而且甚至都絕對等不到她的回心轉意。
詹仕文能說自己是甘之如飴嗎?他當然不能,因為她給的甜還太少太少了。但是他也說了,他相信時間,他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她不拒絕他的吻,甚至還有幾次她主動吻他的經曆,這對於回避型依戀人格來說已經是向前邁進很大的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