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忽略其在華夏大地上對百姓犯下的滔天大罪,此時的日本陸軍大佐絕對算得上軍人中的模範。
整頓軍隊手段果決,麵對困局毫不瞻前顧後,軍令下達更是雷霆萬鈞,並且,迅速找到能破死局的唯一一條道路。
後方陣地的確會成為鎖死他主力逃竄的最後一道門,可那個步兵陣地構築本就出自他之手,他知道,那個環形陣地擋步兵沒問題,但因為在開闊地,地形平坦,他們可擋不住坦克。
而由後路襲擊的那支中國軍隊,因為是從大山中繞行,他們絕對不可能攜帶正麵戰場上那種反坦克炮,能有迫擊炮,就是最強重火力。
可他手裏,還有一大五小總共六輛坦克,隻要他不計傷亡,在坦克的掩護下,他一定可以在兩翼中國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衝開這道鎖鏈,從而逃出生天。
如果中方幾位團級指揮官能在現場,知曉這位所有決定,搞不好都得擊節叫好,但又下意識的會狠狠皺緊眉頭!
做為軍人,日本陸軍大佐所有的布置都足夠精彩,證明了他能成為一軍之將的才能;但做為對手,看到這樣一個敵人,卻是極為頭痛!
至少,從表麵上看,日本陸軍大佐的想法是正確的。
大戰初起之時,位於兩翼的771團和772團沒敢貿然衝下山,日軍的重機槍陣地可還在虎視眈眈,數挺重機槍噴吐出的彈雨,會造成慘痛打擊。
他們還在等待,等著旅部下達軍令,在合適時機全軍衝鋒,以最小代價幹掉這批日軍。
這次769團已經損失慘重,兩個主力步兵團再遭重創,可就和整個集團軍司令部要求的‘保存實力,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戰略相違背了。
兩翼主力兵力調動的緩慢,的確是給了日軍主力最後一絲生機。
隻要他們傾力攻擊後方陣地,兩翼主力就算反應過來,也是有些來不及了。
但,唐刀從望遠鏡中看到遠方日軍坦克轟隆隆開過來,大批屎黃色快步跟在坦克之後,嘴角卻弧出一絲冷然。
日軍主力這是要看準兩翼調動緩慢,來找這後一條生路拚命了。
看他們那個堅決的樣子,不足八百米寬的戰場,竟然擺出6輛坦克打頭,數百步兵跟隨,壓根沒有後續部隊。
這打算是要一波流帶走的節奏啊!
可惜,注定這次他們是拿頭來拚。
因為,從一開始,這處看似隻能防步兵的簡易環形陣地,就是個陷阱。
包括正麵陣地沒有以步兵發起衝鋒,兩翼主力調動緩慢,其實,都是在唐刀的要求下,683旅旅部故意為之的。
以已經抵達前線觀察日軍陣型達一個多小時程旅長的頭腦,他怎麼可能會如此應變緩慢?
是,八十集團軍是有保存實力的說法,一向很少支持麾下三個步兵師拿自己為數不多的兵力和日軍“打大仗”、“打死仗”,但這並不意味著八十集團軍就不敢犧牲,不敢承受損失。
任何戰略戰術都得根據實際來進行調整,而不是一味的拿著所謂指導方針死搬硬套。
就目前這個圍殲108師團在黎城-——潞城主力這一戰來看,不說921師師部,就是遠在百公裏外的八十集團軍部,都做出了“不怕犧牲,全力殲滅被圍之寇,為晉東我部獲得更大戰略回旋空間打下基礎!”的指示。
甚至,幾位大佬通過各種情報分析,估算了108師團於各地兵力集結的情況後,將目光也投向了防務空虛的潞城。
既然已經打了一場打仗,他們絲毫不介意拿下還大於黎城的潞城,就算不能久占,那也向全國發出信號,八十集團軍有能力收複被占國土。
唐刀和四行團希望在八十集團軍麵前展現自己可以被團結的實力,而八十集團軍同樣想向全國軍民證明自己擁有被聯合的實力,他們是抗日戰線不可缺的一份子。
在這樣的指導下,683旅官兵如何會吝嗇犧牲?如果不是唐刀在自己親率突擊隊攻克井上小樹這個死鬼大尉所在陣地之前,就已經給程旅長去電,說了自己的戰術布置,別說兩翼771、772團早已猛虎下山開始對日軍主力發起進攻,那邊正麵陣地上的769團和四行團主力早在日軍步兵開始潰退之時,就吹響了衝鋒號。
趁你病,要伱命!華夏後輩們向來很信老祖宗們隨口扯出來的金句。
用白一點的話說,那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喝醉酒後夏基霸扯淡;拿文藝範兒一點的解釋,那是人生經驗的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