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座大山裏,擁有中國軍隊超過15萬人,日軍除非投入重兵對中條山進行大掃蕩,否則他們一旦集結重兵渡河,就會被中條山內的中國軍隊威脅,甚至還有可能被抄了後路。
可以說,在1941年中爆發的中條山戰役之前,中條山裏的中國軍隊才是潼關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了,之所以潼關八年不失,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和戰爭初期日軍製定的戰略有關。
潼關這道黃河岸邊的雄關對於日軍的吸引力完全取決於日軍對於潼關之後的關中地區戰略價值的判斷。
戰爭開啟後至華中會戰,日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攻取戰略要地、交通線並殲滅中國軍隊有生力量。
華中會戰後,中日戰爭其實已經實質上進入相持階段,關中地區做為中國北方抗戰的後方基地,戰略地位有所上升,不過此時的日軍主要用是以戰術攻勢殲滅中國軍隊,‘掃蕩’敵後根據地以穩固後方,以及轟炸山城等其他大中城市打擊中國軍民抵抗意誌,在加上中條山的存在,關中地區也有重兵,所以日軍一直沒有把攻略關中提上日程。
直到1941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後,日軍在太平洋、東南亞戰場節節勝利,日本人判斷東南亞和太平洋作戰基本結束,可以全力開展對中國作戰。
於是,在1942年9月,日本陸軍大本營推出了‘五號作戰計劃’,總體構想是‘以中國派遣軍主力,一部從長安,一部從江城地區,攻克蓉城、山城,促使山城政權屈伏與崩潰!’
這絕壁是個‘左右勾拳’、‘雙賤合璧’的大招,真那麼搞了,別說潼關守不住,長安也得丟,川省也很難幸免。
可惜,日本人想太多。
他們認為已經穩定的太平洋戰場,米國牛仔突然爆發了一波,把日本海軍艦隊打得稀裏嘩啦。
於是,日本陸軍大本營又急吼吼的從中國戰區抽調兵力去太平洋上守海島,去幫著海軍馬陸們擦屁股。
但唐刀沒想到,日本人竟然提前4年就搞出了個類似‘五號計劃’的第3軍不說,還真的由黃河沿岸開始對關中地區進行了攻擊。
四行團團部傳來的電報顯示,從一周前,日本華北方麵軍對晉南開始攻擊,至少有十三萬兵力進犯中條山;同時,從豫省調回第十四師團,協同108、109以及兩個獨立旅團十萬人壓在晉東南虎視眈眈;
而從五天前,板垣四郎就親自指揮第三師團、第十三師團近五萬人開始沿河岸各處試探性進攻。
11月28日,陝省府穀縣,日軍兩個步兵大隊2000餘人強渡黃河,被守軍擊退!
次日,日軍一個步兵聯隊近4000人,攜炮20餘門,在十餘架飛機掩護下強渡,再次被守軍擊退。
11月29日,日軍大約7000人,由晉省馬頭關、奇針灘兩個渡口,先是炮擊對麵延長涼水岩陣地,而後在十餘架飛機掩護下強渡,守軍一個步兵團全軍覆沒,幸得援軍及時抵達,堪堪守住陣地。
11月30日,日軍5000人於晉省柳林渡向對麵河岸發起強攻,該地守軍一個加強營苦守半日損失慘痛,援軍三個步兵團於下午抵達陣地,立刻組織反攻,以半日損失2000人為代價,將已經登陸並建立好陣地的500日軍全部擊殺!
一條條戰報觸目驚心,日軍在河岸沿線十餘處重要渡口皆發起攻擊,動用步兵兵力超過四萬!
第十戰區被迫動用所有後備力量,調集了兩個騎兵師和四個步兵師對原來守軍進行支援。
可那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戰區司令官顯然是被板垣四郎給忽悠了。
板垣四郎的攻擊重點,竟然不是那些看著並不是特別險峻的區域,而是潼關。
那個有著地理優勢,有著嚴密岸防和擁有一個步兵師兵力的雄關。
從三日前開始,十餘處沿河陣地上炮聲隆隆,日軍攻擊愈猛,十餘萬中國正規軍枕戈達旦,而潼關方向,卻不見日軍一名步兵渡河,反而是遭到日軍重炮轟擊。
150mm榴彈炮在中國戰區,已經算是大口徑重炮了,一發炮彈就可以蕩平4個籃球場大小區域內的一切!
12門150MM榴彈炮一起開火,堪稱毀天滅地,甚至連沿河布防的鋼筋混凝土永固碉堡都被這種重炮給炸毀不少。
直到這時,那位上將司令官才意識到他犯了錯誤,可這時他手中除了一些民團和留守長安城的一個步兵師外,再無可用兵力,而要從其他戰場上抽調兵力,在這種敵軍大兵壓境之時,知道的是兵力調動,不知道的就以為有人要拍屁股跑路,一個不小心就是兵敗如山倒。
迫於無奈之下,隻得向第二戰區求助,希望他們抽出兵力援助潼關戰場。
雖然是犯了錯誤,但那位上將先生好歹也是打過仗的,他猜的沒有錯,在河對岸的風陵渡,聚集了日軍第三師團四個步兵聯隊中的三個,基本算是大半個師團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