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被當朝天子這麼盯著,那是沒犯事的也不免心虛。

好在範直隱性格沉穩,不慌不忙,隻淡然回視,直一副問心無愧的模樣。

趙佶沒能看出破綻,終於開口問道:“朕前頭聞說,百姓裏言朕隻拿關勝,不動關家,乃是心中有愧。”

“此事卻與你有關,可當是真?”

問的此事,卻見範直隱也終於拜應道:“若是隻抓那關勝,必要留下後患,此事本想與陛下稟告,卻不知是如何傳了出去。”

“此屬我之過,求陛下降罪。”

這話本來是破綻百出的。

你說要真覺得會留下後患,便是與趙佶稟告就是,何必遮遮掩掩,先要流傳了民間去?

隻是眼下,範直隱這認罰態度,倒是有些出乎趙佶所料。

猶豫片刻,卻還是最終狠狠道:“此事即已如此,雖無心之過卻也難逃罪責!”

“收押大理寺,著三堂會審!”

通常來說,隻要收押入了大理寺,那基本都是前途堪憂了。

然範直隱聽得卻未有求饒,隻又拜應:“罪臣領旨。”

旋即朝著那趙佶是結結實實的叩首三下,叩首之聲,叫人聽得清晰無比。

等再抬起頭來,額頭之上已然帶的些許血絲,可見那叩的有多大力氣。

趙佶看的也不禁有所觸動,仿佛感受到了眼前的範直隱與自己的告別之意。

想想也是,就算繞過這範直隱的性命,那也再難為官。

此是一別,再難相見。

而趙佶看著範直隱如此真摯,忽然有些不忍,隻心裏暗道:“這範直隱算是無心之過,給些教訓,日後啟用就是。”

好家夥,不過短短時間,這趙佶隻因為見那範直隱叩頭叩的實在,心裏就起了別樣心思。

也難怪北宋六賊,幾乎各個都是這趙佶的身邊人。

缺少主見又優柔寡斷,那就是奸臣培育的溫床啊!

隻是趙佶還想再用這範直隱,可在範直隱心裏,那可當真是一出實打實的告別了。

而範直隱言以至此,倒是把所有事情都擔了自己身上,朝廷裏沒人懷疑,此事與梁山有關。

梁山隱秘與後,還未露出半點麵目來。

...

晴天霹靂,雪上加霜。

聽聞範直隱被大理寺收押,祝朝奉知道,再沒人能,也再沒人敢救自己的兒子了。

而自己攏共三個孩子,一個死在了梁山手下,兩個也被關押在大理寺裏。

如此下去,祝家絕後,他祝朝奉如何麵對列祖列宗?

祝朝奉知道,若是還要救人,那隻能靠自己了!

雖九死一生,亦要往之!

大不了是爛命一條,死便是死!

然就算祝朝奉願意拚命,這事也不好整。

究其緣由,還是因為這祝朝奉走出梁山的時候實在太匆忙。除了人,那是別的都沒帶走。

沒錢難辦事。

這道理,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何況這還是殺頭的大事,本就難使人幫忙,自己以前那些江湖上的關係,隻聽自己一開口,瞬間就跑的幹淨。

難不成,要靠著自己這把老骨頭,來救人不成?

而此一籌莫展之際,卻又有人來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