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下,楊義站在一塊大石頭上,他向所有的佃農鞠了一圈躬:“各位父老鄉親,我初到此地繼承家業,本應一一拜訪,但無奈我自小體弱,又手無縛雞之力。所以請大家前來,商議一下,如何開發這一片荒破……”
下麵的百姓一陣騷動,但僅僅是騷動而已,並沒什麼表示的。
楊義又道:“可誰曾想,剛到此處便聞關中大旱,父老鄉親眼看顆粒無收,馬上就要斷糧,我心裏十分難過。剛剛派大管家去籌措銀錢買糧去,眼下大旱來臨,糧食緊缺,希望各位父老鄉親,有錢出錢,沒錢出力……”
下麵又是一陣騷動,但還是沒人有什麼表示。
“隻要大家能度過此難關,我豁出去性命不要,也絕不會讓你餓死一個人。待會兒要幾十青壯隨同大管家、二管家一起去買糧。但我這裏銀錢不夠,特向父老鄉親借………我在此發誓,凡是借給我的錢,災害過後,我雙倍奉還……”
這次連騷動都沒了,隻是茫然的看著楊義。
“災害期間,所有人將在此住下,我免費提供食物。老人負責煮飯,大人、青壯參與開發這荒地,再小的孩子,某建學堂給讀書,不要錢的………眼下大難即將來臨,希望各位父老鄉親鼎力相助,共同渡過難關。”
“嘩……好……”佃農突然的騷動聲,嚇得楊義不由打了個激靈。
楊義講了半話,口都快冒煙了,佃農們都沒有什麼表示。當說到向他們借錢時,更有佃農露出了鄙夷的表情,顯然佃農並不相信楊義。
幸好楊義機靈,說可以讓他們的幼子讀書。此時的人要想讀書有多難,能讀到書,以後就能出人頭地。
如果他們的孩子可以讀書,不要說借錢,哪怕是砸鍋賣鐵,甚至賣身為奴,他們都願意。
為什麼門閥士族中的子弟當官的人多?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在朝堂之中有權力舉薦官員。
另外一個原因是,天下超過一半的士子均出自世家門閥,有權力,有人才,當官的人不多才怪了。
再者,各家學派均掌握在門閥士族手中,不是一般人可以去讀書的。即使你不是一般人,而是富農、小地主,也是負擔不起一個讀書人!
為什麼?因為唐朝的筆墨紙硯都貴,衣食住行也要錢。如果你覺得你有錢了,也讀得起書,這也可以,隻要你不是商人就可以。
唐朝時,商人的地位算比較高的,但是商人還是不能進入仕途,商人讀書隻為更好的經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裏,不能當官就是沒有出頭之日,商人還是商人!似乎扯遠了。
楊義的演講得到了所有人的響應,紛紛要回家搬東西過來。楊義自是很滿意,還派了牛車去幫忙。
楊義為什麼要這些佃農搬到這裏住?難道他們的村子裏沒有房子?沒有糧食?
自然是沒有的!楊義打聽清楚了才有這樣的安排,那些佃農是一家人住一個草棚子。
因為地不好,雨多衝走莊稼,雨少旱死莊稼,產出就更少了,連朝庭的下田標準都算不上。
即使這樣,交了賦稅和租子,都不夠吃的,隻能靠外出打短工養家糊口。哪還有什麼餘錢建房子?
傍晚時,搬東西的人到了,這邊已經為他們煮好了飯,搭好了棚子。雖然還是一家人住一個棚子,但是他們已經感到非常幸福了。
看到這裏人氣旺,也不用再為晚上提心吊膽,更不用為一日三餐而奔波。
關中平原,已有兩個多月沒有下雨了,田野處處枯黃,猶如深秋來臨。在一些地勢較高的村莊,已經出現了逃荒的現象。
河水斷流,水井枯竭,人畜飲水困難,更有的村莊組織壯勞力,到十幾裏甚至幾十上百裏外運水,拯救那已經可以當柴禾的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