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開發大金溝(1 / 3)

程咬金將楊義所說的話娓娓道來。

當將楊義的誌向說出來之後,李世民臉色鐵青,重重的拍了一掌案桌:“他好大的口氣,不怕閃了舌頭!”

又對程咬金揮了揮手:“你先回去吧,讓朕想想,看朕怎麼收拾他!”

在古代,誌向不在當官的人,都被認為大逆不道,是家族的敗類,要被家族懲罰的。

家族就像一棵大樹,要想支撐大樹不倒下,就要大樹的根係夠強壯、粗大。而當官的人便是那強壯、粗大的根係,用來維係整棵大樹開枝散葉。

這是一個大家族,需要團結起來發展的最根本原因。不為家族考慮的人,終將被家族唾棄。

在封建社會,人一旦被家族唾棄了,除非你隱居深山,淡泊名利。否則你寸步難行,如今的楊義已是快到這樣的處境了。

楊義是後世穿越而來,雖然他的身體是大唐人,但他的思想卻是後世人。在後世人的思想裏麵,已經沒有家族的觀念了。

因為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變遷,每一個門閥士族均已分散到了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後世的製度也沒有了門閥士族發展的土壤,他們不但淡漠了家族的觀念,還淡漠了姓氏的觀念。

甚至有的家長胡亂給孩子取名字,造新姓氏,看著洋氣,實際是崇洋媚外!

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辛,大管家和二管家拉回來了一千石的糧食,浩浩蕩蕩的有一裏多長。

由於關中大旱,糧食價格上漲,雖然關中周邊的糧食沒有漲得比關中那麼厲害,但還是比往年高了數倍。

大管家家帶去的兩千多貫錢,堪堪夠買一千石糧食和付完運費,就已經沒有了。

大管家和二管家一回來,楊義就放心了,他立馬著手招工事宜。災難當前,招工是很好招的,隻用了不到半天的時間,便招了兩千多人。

楊義安排這兩千多人全部去開墾荒地。還在施粥的地方發布告示,告訴那裏的災民,隻要願意留在這裏繁衍生息的,均可以成為楊義的佃戶。

荒地能開墾多少就能佃多少,而且是前三年免租。由於是荒地,按朝庭的法律,前兩年是不用交稅的……

楊義派了個識字的人在那裏宣傳講解,不到一天,又有上萬人加入了開墾大軍。

但是,製約楊義的是,他沒有足夠的糧食。這一千石糧食如放在後世,也就是十二萬斤,這點糧食對於楊義來說,簡直是太少了。

幸好的是山下有免費的粥,雖然不像吃飯那樣扛餓,但總比沒有吃的強。

參與開墾的人一多,農具便跟不上了。有的人開始削木頭當農具,也勉強能用,隻不過損耗過快而已。

楊義沒有辦法,隻得厚著臉皮找程咬金。可是程咬金和大管家都不在,隻留下一個管事在管理賑災事宜。

楊義隻好寫了封信,讓管事派人給程咬金送去。理由是賑災我出了主意,現在我有困難,你程咬金也必須幫我。

程咬金始終沒有出麵,僅用了三天時間,便派人搬運了一萬多件鋤頭、鐵鍬、鐵鎬、鏟子等農具。

有三分之一是新的,其他都是舊的。楊義隻能感歎,聊勝於無,將就著用吧!

如今已是六月底了,楊義非常著急。開墾出來的土地要平整、碾碎才可以播種,他肯定是要趕在冬季來臨之前,將冬小麥播種下去的。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種上小麥。低一點的地方,來年可以種水稻,但如今大旱,沒有水,這個又難倒了楊義。

突然,楊義想到可以築壩造水車了。要趁現在枯水期,正好建築水壩,再造幾架水車,用水力推動水車轉動,既可以提水,也可以用來磨麵,一舉多得。

他說幹就幹,立馬取來紙和筆,認真的畫起了圖紙來。